哈尔滨的宣传方式,是低幼化宣传吗?低幼化宣传合适吗?
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近期,黑龙江省在文旅方面获得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量关注,冰雪+旅游的走红让黑龙江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但在火热的背后,有不少黑龙江省各级的官方媒体或各级政府机关,在官方宣传过程中,使用了一些过于低幼、轻浮的话语和方式进行文化旅游宣传。如以“姓哈名尔滨”的方式对哈尔滨市进行文旅宣传,扭曲了哈尔滨市本身名称的演化和来历;对南方游客以“小土豆”、“小砂糖橘”等低幼化方式进行称呼。
在这名网友看来,上述宣传方式弱化和虚化了黑龙江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无法让各地人士深入了解黑龙江省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希望黑龙江省能够优化文旅宣传方式,摒弃低幼化、戏谑化、轻浮化的宣传风格,真正展现出黑龙江省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魅力!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1月22日答复称,感谢您对黑龙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建言献策!我们非常重视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尊重并理解游客朋友们的感受,我们将以官方账号为引导,引领全社会互相理解和正向宣传。
有网民写文章这么评价低幼化叙事:
我们这几年的宣传一直都在走低幼化叙事条路。
火神山医院建设,我们把现场机械起名“呕泥酱、蓝忘机”。那些年,大江南北响彻的口号是“炸酱面加油”、“肉夹馍挺住”这类比喻。
简而言之,将成年人比作儿童,将人类比作特定事物,并赋予该事物一个可爱之名,此类巧妙手法在哈尔滨的宣传中达到了极致——
“‘南方小金豆’去了黑黑,我们吉吉和辽辽都很眼馋呢,一定要保护好‘小砂糖橘’,别摔倒了粘一身巧克力呀!”
不知道别人看了什么感觉,但说实话,我略感不适。
初次接触这种宣传手法,我也曾觉得新奇,觉得这是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宣传手法终于被玩坏了。
如今,每每当我看到这类低龄化比喻,我只会产生一种近乎本能的抗拒。这种抗拒并非一时的情绪波动,而是多年来审美疲劳的积累。
小孩子偶尔卖卖萌,会觉得非常可爱;但如果是大人整天卖萌,反而让人感到恶心。
现在的“南方小金豆”和前段时间火热的“科目三”,共同组成了当代文宣风景——把某一群体声量,当成大众喜好的典型,然后无视所有人的骂声去力推,去生硬地附和。
人民群众已经成年了。
唠点成年人能听得懂的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