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太认同职业危机、职业倦怠来自“35岁危机”的说法

我并不太认同职业危机、职业倦怠来自“35岁危机”的说法,因为假如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银行、大型国企等几乎不会有35岁危机的地方,应该是没有中年危机的才对。但现实情况是,就算是在这些单位内部,虽然没了失业的危机,但是职业倦怠也普遍存在,老油条随处可见。

如此,我们不妨把“职业倦怠”换成更通俗的“老油条”来理解,他们可以算是“职业倦怠”的最好样板。一个人要成为老油条,要具备两方面的因素:首先,他要足够“老”,也就是要在一个行业里工作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其次,他的职业晋升较慢,甚至可能一直都在基层,而基层工作又有很强的重复性,长此以往有倦怠情绪也很正常。

职场老油条的出现,绝大多数都是在面临升职和发展无望的时候产生了倦怠心态,不愿意做各种工作,而想着把这些工作推给别人或者后辈来做。在后辈的眼里,这些人自然也就是各种老油条了。

职场老油条是永远无法清除的。因为只要职场的晋升和发展还具有概率性而不是必然性,就一定会存在很多人永远无法晋升的情况。至于说“通过更合理的考核措施,让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能上升”的想法,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只要职场的晋升还是一个概率游戏,那么无论如何公平,都会存在有人努力了却一无所获的情况。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职场上,我们可以公平的给10个人打分,然后决定其中某个人可以晋升的话,那么得了95分的第一名和得了92分的第二名在能力上会有天壤之别的差距么?假如说得了95分的人很努力,那得了92分的人就不努力了么?可如果晋升的名额只有一个,那得了92分、90分的人,就意味着以前的努力白费了。

考公务员、考研等等,也都是一样的道理。哪怕你跟录取的最后一名就差1分,哪怕你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你跟考0分的人能获得的实际结果并无任何区别。

一个人考研,如果连考了两三次都没考上,这个人大概率也就放弃考研了。同样,一个人如果连续几次晋升都没晋升成功,那么他可能也就认为自己以前的努力没意义了。既然如此,那就彻底摆烂好了。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需要正反馈的。能摆脱职业倦怠的唯一方式,就是让职业发展能够及时获得正反馈。同样是在公务员系统内,一个35岁的基层科员可能已经学会了如何摆烂,但是一个35岁的厅级干部却可能精神抖擞,决定要做出更好的成绩。只是,想想也知道,这种一路顺畅的正反馈只可能落在极少数人身上,而且某种程度上,这种职业发展运气的成分比能力要大得多。

想要摆脱职业倦怠,最可行的无非就是两条路:第一条,是在自己原有的职业之外有所寄托,无论是照顾孩子、养花养草还是写小说、钓鱼等等都可以,把职业在自己生活中的占比降低;第二条,则是一开始就做自己的事业,哪怕只是小本生意,但至少你在市场中的每一次反馈都是完完全全落到你自己身上的,也不会有像打工人一样做了很多活、领导却压根不赏识的情况。

如果到了一定年龄,既没有胆子去创业,也不知道该培养什么爱好的话,那就找个副业来做。去运营做自媒体也好,跟朋友创业开个小吃摊也好,找个你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在其他的领域寻求到足够的正反馈,也可以冲抵职业倦怠。

但无论哪条路,都需要自己去探索,现实中不会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正确答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