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唱片业是怎么垮掉的?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
前一阵尝试做了个小视频,我第一次包办整只视频的制作,片头、片尾、字幕、声优、剪辑和片中的一些小动画。因为是新手,所以视频看起来还比较糙,专业人士请轻喷。
视频:唱片业是怎么垮掉的?
视频的主题是《传统唱片业是怎么垮掉的?》。这个主题可以聊的内容太多,一支小视频很难说得清楚,加上我又想把视频控制在1分半以内,所以……
特别用这篇文章来详细的解释一下。
视频是从NSYNC的专辑《No Strings Attached》开始聊的。
2000年3月21日,NSYNC发行第二张专辑《No Strings Attached》,在美国市场首周销量达到240万张,创造了当时尼尔森SoundScan唱片销售追踪系统1991年启用以来的最高纪录。(上一个纪录是Backstreet Boys在1999年创造的,他们的专辑《Millennium》首周在美国卖出了110万张,15年后,Adele的专辑《25》又创造了新纪录)
这件事在当时美国唱片市场非常轰动。数据太恐怖了。NSYNC把数据提高了一倍多。市场一片欢腾。看起来,美国唱片业将会再创新的巅峰。
实际上,1990年代是全球唱片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磁带和CD这两大便携介质让唱片销售一路疯涨。
尤其是CD。
上图是1991年以来的全球CD销售趋势(数据来自IFPI,国际唱片联合会),2000年,是全球CD销售的巅峰,比1991年增长了将近2.5倍。
美国市场的CD销售巅峰则是1999年。
从趋势上看, CD销售对于拉动整个市场规模扩大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从来没有一个介质能够表现出如此惊人的市场魔力。
CD出现之前,美国音乐市场整体销售规模最大的是1978年,市场总收入41亿美元,而在CD销售之巅的1999年,美国音乐市场总收入达到146亿美元,增长了3.56倍。
CD销售一垮,整个唱片业就垮了。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到,美国的CD销售是从2000年开始垮的,2001年起,全球市场的CD销售全面下滑。
为什么?当然是因为互联网和MP3来了。
1990年代末,美国互联网高速发展,尼尔森的报告,1998年,16岁以上的美国人,1/3在用互联网。
传输工具(电脑)和渠道(互联网)都有了,但是,在当时,搜索MP3资源和下载仍然是问题。绝大多数MP3文件都存储在个人电脑里,网上能搜到的资源很少。(美国版权法律还是比较严格的,MP3播放器其实早在1990年代中就有了,但没人敢做,就是怕被唱片业起诉,最后是一个韩国小公司1998年勇敢的当了出头鸟)
怎样才能把散布在个人电脑里的MP3资源汇总起来,让每个人都能搜到并下载呢?
1999年,一个叫Shawn Fanning的年轻仔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Naspter,一个P2P软件。
这里的P2P是指点对点(Peer to peer)传输工具。服务器把接入用户的存储数据汇总起来,每个用户都可以搜索到所有人的个人电脑里的文件,自己下载的同时,也供别人下载。而且,接入的用户越多,资源库就越大,下载的速度也越快。
Naspter的出现,让互联网用户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海量的音乐资源库。据PCworld的一篇文章,Napster巅峰期,全球注册用户高达8000万,可以想象音乐资源库有多么海量。
而且都是免费的。
于是唱片业开始慌了。2000年,著名的重金属乐队Metallica发现自己的一首新歌还未发行,Demo已经传遍全球了。一怒之下,联合说唱歌手Dr.Dre等一起把Napster给告了。之后,多家唱片公司联合起诉Napster,最终整垮了Napster。
2001年7月,Napster宣布关闭,一年后宣告破产。
对于唱片业来说,Napster的出现,也确实触及了他们的核心利益:卖唱片。如果大家都免费分享,唱片卖不出去,整个行业都得死,所以,他们必须打倒Napster。
然而,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网友们对免费的向往。一个Napster倒下去,无数个Napster站起来。Napster不过只是被枪打的一个出头鸟,除了Napster,网友还有Kazaa、Gnutella、eDonkey2000、Soulseek等P2P工具可用,资源聚合的网站也越来越多,互联网终究改变了潮水的方向。
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既新又酷还省钱的体验,所以争先恐后的尝试。Metallica甚至因为带头告Napster,得罪了很多年轻听众。还有人发起了抵制Metallica的活动。这件事让Metallica一直对互联网耿耿于怀,近年来才逐渐开始转变态度。
话说回来,同情Napster的人也不少。
劳伦斯·莱斯格在《思想的未来》一书中写到:“Napster的过人之处并不是盗取内容的能力,而是能够提供广博的内容;重要之处并不是用户可以免费得到麦当娜最新的歌曲,而是能够找到名不见经传的新奥尔良爵士乐鼓手贾森·马萨利斯的乐队演奏的《有一个东西叫节奏》。”
实际上,唱片业的垮掉,除了“外因”,也有“内因”。
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对于当时唱片业的批评之声也不少。
凯文·凯利在《免费》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大唱片公司的失误在于没有去想办法拓展被消费者经由新技术新发现的利基市场,而只知道绞尽脑汁地控制局面,维持热门产品的销售。结果只是竹篮打水两头空。
21世纪前后,美国唱片业的产品和资源大量集中在青少年流行偶像市场上,最终引爆了21世纪初的惊天大案:Lou Pearlman诈骗案。
纪录片:《 The Boy Band Con: The Lou Pearlman Story》(预告片)
Backstreet Boys和NSYNC的经纪人Lou Pearlman借助自己的权力,欺压年轻艺人并骗取想要成名的青少年钱财,制造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之一,涉案金额高达3亿美元。
2002年,艺人Aaron Carter率先站出来指控Lou Pearlman骗钱,2006年,Lou Pearlman承认多项罪名,并被判入狱25年,2016年死于狱中。
Lou Pearlman的案发,对于美国乃至全球流行音乐市场的打击极大。
尽管唱片市场开始下滑,但2001年,NSYNC的专辑《Celebrity》首周销量仍然能卖到188万张。1999-2001年,Backstreet Boys和NSYNC的专辑全球销量合计超过5000万张。(相当于2018年全美国的CD销量)
但2001年之后,美国男团全面熄火。Backstreet Boys和NSYNC这两支当时如日中天的男团先后休团,全球粉丝一脸懵逼,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是因为Lou Pearlman案发。
Justin Timberlake的妈妈在纪录片《The Boy Band Con: The Lou Pearlman Story》中追忆其自己最初发现儿子被骗时的感受说,“我想杀了他。”
有趣的是,Justin Timberlake(右)在电影《社交网络》扮演的Sean Parker正是唱片业的毁灭者Napster的创始人之一。
而台湾知名媒体人马世芳在聊到唱片业的垮掉时,也提到了一些“内因”。
“在景气好的时候,这一行来不及建立让工作者安身立命的环境。在当初还有机会转进新媒体的时候,又没有能够成功地转过去,唱片业的大头多半还是维持保守的旧思维。一方面继续在媒体砸钱弄出以前那种排场,另一方面又对版权紧抓不放,对公播百般限制,对新媒体的反应迟钝得不得了,最后当然愈做愈赔。唱片业管理阶层思维之老旧、之保守、之退缩,恐怕比出版业还要糟糕得多。”(摘自TheNewsLens2017年的文章《专访马世芳(上):艺术家是有冒险性的,但是开唱片公司就不一定了》)
外患内忧之下,传统唱片业就这么垮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