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唢呐也可以很嗨皮

【本文由“mmlldd”推荐,来自《《百鸟朝凤》本身就不是好曲子,用什么乐器演奏都好不了,用唢呐也许更糟糕…》评论区,标题为mmlldd添加】

  • 背山远行
  •   说别人不懂音乐,应该至少找个懂音乐的理由,而不能以本身就不懂音乐作理由。

      所谓的民乐经典,根本就不能成为好听的理由。很简单,凯尔特音乐盒希腊音乐,我就分别下载听过上千首以上的古代和近代的经典音乐,但我可以说99.9%不好听,也事实上没有多少人听,现在有名的这两类音乐,大多是很晚的现代音乐家自主创新的结果。这和现在中国人听古代戏曲的人要比古代少很多是一个道理。

      而用乐器模拟自然音效,这一点更不成为好听的理由。国外也有小提琴曲《群蜂》,也没那么好听,只不过很考研演奏者的功底,实际上那只是个练习曲而已。把这类演奏技能的炫耀当成好听的理由,这不但不懂音乐,而且还不懂什么是好听。

      好听与否,真正客观的标准是时间的检验。一个作品,能在数百年后依然被认为是好作品的话,基本上就是好作品了。而原因,就在于公众的平均音乐素养总是滞后的,也就是说,最不能使用的评判标准,恰恰是认同者的人数多少。我前面说唢呐认同者少,可不是表面的意思,而是说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时间之后,认同者总的趋势是减少的,而且现在已经是绝对少数。趋势比绝对数量要重要得多。

      你的愤怒,恐怕就来自自己所属人群的本位思维,这种思维之下是的不出正确结论的。我的建议是,你应该设想一下,中国的音乐是不是该像国外成功者那样走自己的创新之路,而非要坚持把祖宗的观念和审美坚持下去并尽量带给后人,这种顽固态度又能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至于好听的音乐是什么,前面我早已给了足够多例子,都是含有中国元素的(曲子或乐器),除了最后一个是含有日本因素外,其余的都是现代中国音乐家自主创新的结果,只是这样的创新太少了,而一味维护传统是搞不好创新的。

我不知道你为啥认为唢呐和《百鸟朝凤》就是落后的,认为是阻碍创新的。

从你的评价标准,时间的检验来看,就不存在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中东的苏尔奈管从西域传入中国,结合中国本地的乐理和习惯,演化成现在的唢呐,同样苏尔奈管被传入西方以后,也结合当地的情况,出现了希腊唢呐之类的当地乐器。苏尔奈管在欧洲结合当地的吹奏方式以后,出现了肖恩管。注意几个名字从读音上是很相似的。而肖恩管在近代又被改良,演变成现在的双簧管,大管之类的现代乐器。从某种意义上,唢呐和双簧管是亲戚。这一大家子怎么就被认为是落后了。而且,90年代,民乐团里的老师,鉴于传统唢呐的一些不足,结合双簧管的一些改进方式,创造了中音按键唢呐,低音按键唢呐,唢呐早就不是智能吹高音了,这怎么就不是创新呢。

而且从《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来说,虽然历史可以追溯非常早,但是实际上1953年才由民间乐手任同祥整理定型,70年代又根据现代音乐理论,扩充和整理也结构。这还不算创新啊。为啥一提唢呐就提《白鸟朝凤》,因为经过整理,这首曲子包含了基本所有的唢呐吹奏技巧,可是说是唢呐的代表作了。但不是说人家唢呐只能吹百鸟朝凤,难道就不能吹个The Spectre玩玩?再说《百鸟朝凤》怎么土了,加个电音,唢呐一响,蹦起迪来可嗨了。

实际上我现在听到的所谓经过时间检验的世界名曲,也都是后来改编过的。号称中世纪就开始有了的斯布兰卡集市,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变化,60年代从电影片尾曲火遍了全世界。也许不经过60年代的改编,这首曲子可能仅仅保留在某个民歌集中。

所以我不认同你所说的公众的平均音乐素养总是滞后的,一个乐器一首曲子,最重要的就是群众基础。群众基础好了才会有活力,有活力才会有创新。不用担心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年轻的音乐人更会玩,也更敢玩,传统乐器玩现代曲目,现代乐器玩传统曲目,越来越多。我相信中国民乐会越来越好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