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东北)到底是名副其实的日薄西山,还是被大家误解的功勋老将?
【本文来自《哈尔滨的工业,是什么水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做为军人子弟,谈军念地(区域),比较合适。
和东北的发展“怎么不行了”一个极贴身的概念,在军迷中的反映就是,世纪之交到现在,一众军迷对沈飞的评价越来越差。沈飞(东北)成了只会仿制不思进取的代名词。
那么,沈飞(东北)到底是名副其实的日薄西山,还是被大家误解的功勋老将?
沈飞的飞机制造史,也就是半个共和国的空军歼击机装备史。从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初露锋芒的歼五,到在中国沿海和巴基斯坦书写传奇的歼六;从在艰难岁月里艰难守卫着祖国的歼七歼八,到在世纪之交追赶世界一流的歼八II ;从苏27的仿制到歼11的升级,从海航的歼15到空军的歼16;从自主研发的FC31到未来的海四代……沈飞一直在努力着。诚然很多战机有种种不足之处;诚然我们现在知道了诸如歼八II枪挑F 22有多么“可笑”;诚然现在中国的战机们还不能称得上每种型号都是世界第一;但要知道,他们一直在努力着,无数航空工业的精英们。
我们绝无理由去嘲笑这些沈飞先辈,当今的同辈,未来的后辈。如同当年的大庆。
放眼中国的同类军工大型企业,能有成飞今天这种成绩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成飞自己也创造了惊人的奇迹,要知道他们最初只是作为沈飞的大三线备份而存在的。如果现在的沈黑回到90年代,我相信大概率也会成为成黑,甚至都不屑于黑成飞。
成飞的成功我个人认为是设计人员对先进技术的长期跟踪做的好,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成飞在新世纪的成功还和其长期研究的技术路线更适合下一代战机有关,这点其实不光是技术实力,也和运气有关,毕竟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沈飞可能倒霉就倒霉在这里。
老沈2006年拿出雪鸮最终方案的时候,是完全满足空军提出的全部技术指标的,只可惜611的方案不但能满足,而且综合来看比雪鸮更好。另外90年代末国家决定引进苏27生产线,钦定的沈飞,这等于就打断了沈飞原先的自制计划,一些项目就被迫让位于此。
回望历史,你会发现,我国绝大部分军工企业在追逐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都是困难重重的,在短时间能完成追赶超越的,或是完成开创性项目的少之又少。歼20算一个,电科14所的海之星算一个,航天科工的df21D,26算一个,九院的核算一个,空空导弹研究院的PL-15算一个,这些是凤毛麟角。
更多的装备的研制历程,如果细细研究,用今天沈黑的标准来评价,那是一个比一个拉跨,99A坦克不拉跨?武装直升机不拉跨?DF41搞了那么长时间使得部队都不得不装备DF31AG应急不拉跨?L-2一个美国6、70年代水平的潜射弹搞了十几年不拉跨?
核潜艇到现在还特么的有柜背,航发更是。。。
所以沈黑本质上是对后发国家追赶先进武器水平难度认知不够+被成飞的成功和耀眼光辉遮蔽的一群人.......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成飞、14所、三江这样的明星高呼yyds 而对沈飞,一飞院,航天一院,兵器201所等等这样优秀的“正常”军工企业也要点赞,为军工人的辛劳和汗水。
从老的观念看:
1)国企的管理,西北的,东北的,东南沿海的,大湾区的。。。本质上都没差别没啥问题(至少出了问题不能从这个角度去找,甚至从地域去找),这是国家的政策与产业布局问题。我就不相信东北人只能搞国企,甚至连国企都搞不好。
2)当然还有个别人是纯粹的东北黑,这个就没必要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