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帝王心术

500

作者:温伯陵

1

前段时间的一篇文里说到乾隆,今天这篇文就拓展一下,聊聊乾隆的帝王心术,可能前部分有些重复,不过这篇文的目的是另开一篇,大家多担待,不感兴趣直接退出即可。

用古代王朝的标准来看,乾隆绝对是中国古代王朝里最后一个强势的帝王。

对内,乾隆乾纲独断,牢牢掌控朝政六十多年,鞭挞天下如同驯兽,朝野官民都匍匐在乾隆的脚下战战兢兢。

对外,乾隆的兵锋越过葱岭,打下六百年来最广袤的疆土,即便是距离北京万里之遥的中亚国家,也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朝贡不断。

至于财政方面,乾隆中后期依然能保证每年4359万两白银的水平,抛开必须支出的3177万两,每年的盈余能达到1200万两左右。

如果考虑到在18世纪中后期,乾隆不论是好大喜功,还是有历史的自觉性,赶在世界各国开疆拓土的最后阶段,彻底收复了新疆,给后世两百年打下坚实的基础,乾隆的功绩还要再提一档。

总之,说乾隆是千古一帝,基本不为过。

但乾隆如此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什么晚年昏聩了,开始重用大贪官和珅?和珅又是用什么手段,哄的乾隆团团转?

反差这么明显,难道乾隆与和珅之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系?

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2

乾隆继承皇位的时候,年仅25岁,那时清朝的朝政几乎被两个大臣把持,一个是满人鄂尔泰,一个是汉人张廷玉。类似于富二代刚接手公司,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被两个职业经理人给架空了。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

乾隆的办法是,一方面继续对鄂尔泰和张廷玉委以重任,自己甘愿做一段时间没有实权的皇帝,另一方面在默默提拔自己的嫡系人马。

那个天字第一号嫡系,便是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

乾隆十年,24岁的傅恒便被提拔为军机处行走。

乾隆十二年,傅恒刚26岁,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乾隆十三年,27岁的傅恒被任命为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川陕总督,统领满汉数万兵马出征。

就像年羹尧做为雍正的西北代理人一样,傅恒也成为乾隆的西北代理人。

从此以后,傅恒凭借乾隆的信任,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史册里,并在军机处任职23年,可谓是位极人臣。

而乾隆凭借以傅恒为首的嫡系人马,逐渐清除了鄂尔泰、张廷玉等雍正朝的旧臣,牢牢掌控朝政。

可以说,乾隆和傅恒是一体两面的。

公元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傅恒因病去世,这就意味着乾隆缺少了一位嫡系宠臣,同时也少了一把掌控朝政的工具。

那么乾隆就必须寻找新的嫡系宠臣,寻找新的掌控朝政的工具。

经过数年时间,乾隆最终选定了和珅。

和珅这个人虽然有一段苦日子,但总体来说,和珅的起点非常高,高到绝大部分人努力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和珅的起点。

和珅家族世袭三等轻车都尉,这是个从三品的爵位,虽然没有实权,但有极高的品级和社会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

和珅是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再加上从三品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爵位,可以说,和珅就是清朝基本盘的成员之一。

这样的起点放到现在,绝对红的透亮。

正因为如此,和珅年轻时才能到咸安宫官学读书。

咸安宫官学是雍正设立的,原址在故宫的寿安宫,后来被乾隆迁移到武英殿以西的咸安门一带,专门招收上三旗子弟和景山官学的优秀毕业生,学生名额一百一十人,学习满汉语言文字和步射技术,教师也是翰林学士和宫廷侍卫。

简而言之,咸安宫官学是培养大清朝后备干部的学校,同时也是培养皇帝嫡系干部的学校。

这种学校,穷苦人家的孩子肯定是进不去的。

但和珅进去了。

和珅在咸安宫官学努力读书,不仅掌握了满汉语言文字,还熟读儒家经典和中国历史,练了一身的好功夫。

就在傅恒去世的那年,和珅继承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成为大清朝从三品的大员,随后和珅被选为三等侍卫,做了正五品的实职。

那年和珅年仅二十岁,相当于现在刚高考完的年纪。

你想想,这得多恐怖,现在绝大部分人努力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和珅的起点。

紧接着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和珅的命运,也改变了乾隆的后半生。

乾隆读书较多,喜欢引经据典,有天突然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也”,老虎和犀牛跑出笼子,祭祀的玉器在木柙里毁坏,到底是谁的过错啊?

正当其他人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时候,三等侍卫和珅“啪”的跪下说:“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负责看管的人要负全部责任。

坐在御座上的乾隆,望着跪在地下的和珅,突然就喜欢上这个人了。

可能是喜欢他的知识渊博,可能是喜欢他遇到事情敢出头的拼劲,也可能是喜欢他不顾一切向上爬的野心。

我觉得,这些可能都是存在的。

因为乾隆需要一位新的嫡系宠臣,需要一个新的掌控朝政的工具,和珅这种有知识、有拼劲、有野心的年轻人,正是乾隆需要的。

于是,和珅迎来火箭式提拔。

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年仅26岁的和珅,被提拔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入值乾清门。

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和珅成为军机大臣、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成为位高权重的一品大员。

和珅之所以提拔的这么快,除了做傅恒的替代者以外,还有另一层身份,那就是在公元1773年的时候,皇十五子永琰被秘密册立为继承人,和珅比永琰年长十岁,正好培养起来制衡永琰。

“和珅,宠任冠朝列矣。”

3

此后的二十五年,和珅坚持“两个凡是”,唯乾隆马首是瞻——凡是乾隆想要的,和珅便极力满足,凡是乾隆不想要的,和珅便全力阻止。

例如乾隆晚年需要大量白银,和珅便提出“议罪银”制度,允许犯了错误的官员,通过交钱的方式来抵消自己的错误,保住官位。

例如乾隆晚年不希望嘉庆的势力太大,和珅便极力阻止嘉庆的老师朱珪,回到北京做内阁大学士。

这“两个凡是”是和珅的立身之本,也是乾隆需要的。

正因为和珅的极力配合,乾隆才能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正因为有了和珅,乾隆才能以七八十岁的年纪继续掌控朝政。

至于和珅贪污腐败,乾隆知不知道?

那自然是知道的。

但和珅得到的白银,和乾隆得到的白银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上的毛尖尖,乾隆对和珅贪污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乾隆对和珅忠于自己的赏赐。

贪污腐败难以根治,原因就在这里。

下属需要通过贪污腐败,把手里的权力提前变现,最高领导也需要纵容下属贪污腐败,保证自己的权力地位。

一个巴掌拍不响,天下的事,最终都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面。

但是话说回来,和珅绝对忠于乾隆,难道就没想到,将来会被嘉庆清算吗?乾隆如此宠信和珅,难道就没有给和珅留一条退路吗?

其实,他们都想到了。

乾隆做为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可能不知道和珅的下场,他也是想保和珅的,所以乾隆把最宠爱的固伦和孝公主,嫁给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乾隆比和珅年长四十岁,属于两代甚至三代人,年纪相差这么大却结成亲家,其实就是告诉嘉庆:

“和珅是我们的亲家,以后要手下留情,不要把事情做绝,给我留个面子。”

和珅熟读儒家经典和中国历史,不可能不知道历代权臣的下场,但他做为乾隆晚年的嫡系宠臣,已经没有退路,必须一条路走到黑,便只能把延续家族香火的希望,寄托到固伦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的身上。

事实上,乾隆去世以后嘉庆发难,二十条大罪看似轰轰烈烈,但除了抄家和赐死和珅以外,固伦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甚至在丰绅殷德退休的时候,嘉庆还赏赐丰绅殷德一个公爵头衔。

“嘉庆十五年,病,乞解任,赐公爵衔。”

这哪是犯官后代的待遇,很明显是哥哥给妹妹、妹夫的待遇。

可以说,这样的结局是乾隆、和珅、嘉庆心照不宣的。

乾隆通过提拔和珅,换来幸福的晚年生活,和珅通过效忠乾隆,换来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嘉庆通过清算和珅,换来新朝新气象。

可能他们都不后悔,如果再来一次,他们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其实在职场上,乾隆与和珅的事,始终在继续着。

就像一些公司领导,往往会培养一些亲信,然后把自己不方面做的“脏活”交给亲信们去做,而这些亲信也通过给领导做脏活,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这些公司领导就是新的乾隆,这些领导亲信就是新的和珅。

可能有人觉得,从基层向上晋升太困难了,和珅的路是一条捷径,于是便想效仿和珅,给领导做脏活、走捷径。

效仿和珅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个问题一定要提前想明白——

自古以来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旧朝的宠臣一定是新朝的清算对象,所以效仿和珅大概率要迎来惨烈的结局。

如果能够接受这种惨烈的结局,那么效仿和珅走捷径,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不能接受这种惨烈的结局,却偏偏要效仿和珅走捷径,那将来可能更痛苦,比不能出人头地还要痛苦。

归根到底,要看这辈子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选定路线,坚定的走下去。

4

从乾隆重用和珅就能看出来,晚年的乾隆其实并没有昏聩,他的头脑非常清醒。

乾隆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把所有人都视为工具,只要能为我所用、只要能对我有利,任何人和事都可以拿来做交易。

可以说,乾隆就是个冷酷无情的政治机器,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什么是“无我”呢?

《道德经》里说过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和圣人都是没有感情的,他们把世间万物都视为工具,用或不用、什么时候用、用来做什么,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情绪、我的喜好、我的哀愁都不重要,只要妨碍要做的事,都是可以抛弃的。

一切的行为,都要为最终结果负责。

很显然,乾隆就是这样的人。

不论是提拔傅恒来清理鄂尔泰和张廷玉,还是提拔和珅来掌控朝政、制衡嘉庆,甚至是平定准噶尔部以后下达的血腥屠杀令,乾隆都没有任何个人感情参杂在里面,完全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手段。

我们常说帝王心术、帝王心术,那什么是帝王心术?

这种把世间万物视为工具,并把自己剥离出来,高高在上操纵世间万物的心态,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

有用或者没用,就是帝王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其他的都不重要。

5

我们继续说回乾隆的帝王心术。

乾隆真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利用的机会,甚至乾隆对母亲尽孝,都有非常强烈的政治目的。

乾隆的母亲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即《甄嬛传》里甄嬛的历史原型人物。

钮祜禄氏年仅十三岁的时候,便以格格的身份进入雍亲王府,侍奉四阿哥胤禛,但因为其父钮祜禄·凌柱只做到四品官,连和珅的起点都不如,故而钮祜禄氏在雍亲王府的地位并不高。

即便是生下乾隆之后,钮祜禄氏依然做了十多年的格格,直到四阿哥胤禛成为雍正皇帝以后,才论资排辈的升为熹妃。

而那个时候,雍正已经按照秘密立储制度,把乾隆册封为皇位继承人,写着“爱新觉罗·弘历”的纸条,放在乾清宫里“正大光明”匾的后面。

可以说,雍正时期,钮祜禄氏并没有母以子贵。

但就在雍正驾崩以后,钮祜禄氏从西六宫的永寿宫,搬到东六宫的景仁宫,住了将近一年,又搬到乾隆专门给她修建的寿康宫,然后便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极致富贵人生。

在生活方面,乾隆专门叮嘱太监和宫女们,任何事都要提前预防、提前发现,不要让皇太后担忧,可谓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乾隆中期,曾经四次南巡、四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山,还去过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每次出门的时候,都要带着皇太后钮祜禄氏一起去。

皇太后钮祜禄氏的逢十大寿,乾隆都要大操大办,尤其是八十大寿的时候,已经年过六十的乾隆,还要穿着彩色的衣服唱歌跳舞,给母亲祝寿。

乾隆为什么要这么做?

乾隆固然是孝子,但乾隆对皇太后钮祜禄氏的孝心,表现的太过露骨直白了吧?你要尽孝,关起门来尽孝即可,为什么一定要到处宣扬,让天下人都知道呢?

事实上,乾隆的目的就在这里,乾隆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孝道。

因为乾隆是满人皇帝,统治中国属于以小族凌大国,根基非常不牢固,直到清朝立国百年以后,民间依然有非常浓烈的“反清复明”思潮,甚至很多汉人士大夫不愿意接受清朝的统治,但实力不足以推翻清朝,才不得已接受现实而已。

这些人和事,对于清朝来说,都是形式炸弹、不安定因素。

乾隆想到的办法便是,以中国文化征服中国人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忠孝”二字,甚至可以说,孝的地位比忠更高。

为什么?

古人认为,一个人在家是孝子,离家才能做忠臣。皇帝就是君父,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父母,谁敢相信你能忠于皇帝、忠于国家?

即便是把“忠”字踩在脚下的晋朝司马氏,不敢提忠诚,也得说一句“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

乾隆向天下人展示孝道,其实就是在向天下人表态:

“乾隆是个孝子,汉人士大夫可以不承认乾隆的满人血统,但必须承认自古以来的孝道。如果汉人士大夫不承认孝道,那便是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可如果承认了乾隆的孝道,等同于承认了乾隆的统治地位。”

所以,只要乾隆不断的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孝道,就能不断的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进而巩固清朝的统治合法性。

同样的道理,乾隆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诗,虽然没有一首是高质量的,但乾隆依然乐此不疲。

他到底图什么?

归根到底,乾隆是向汉人士大夫表明态度:

“乾隆虽然是满人血统,但是精通中国文化、能代表中国文化。孔夫子曾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乾隆都能代表中国文化了,就不要给乾隆贴夷狄的标签了。汉人士大夫们应该支持乾隆,拥护清朝。”

孝道和写诗,都被乾隆利用起来巩固统治,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践行。

这份帝王心术,可谓是冠绝古今了。

6

总的来说,乾隆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冷酷政治家,他做的每件事,都有独特的政治目的。

在这方面,真的建议大家和乾隆学一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对我们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就是情绪波动,如果一个人常年处于抑郁、压抑、内耗的情绪中,身体健康绝对不会太好。

可如果一个人能常年保持“无我”的状态,情绪不轻易波动,其实就是暗合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这样的人往往可以长寿,也更容易做出一番事业。

因为做一番事业、做一个项目,需要非常聚焦,调动全部资源博一个可能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喜好、我的情绪都是没有意义的东西,需要完全排除掉。

那么“无我”的状态,便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进而完成这个项目、完成这个事业。

帝王心术不是褒义词,但事实证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一些帝王心术。

质疑乾隆,理解乾隆,最终成为乾隆。

点击「温伯陵的烟火人间」阅读原文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0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guan_16957006912165
    宋仁宗了解一下,一辈子昏庸无能,但执政的40却是宋朝最繁华的四十年,那也就是说宋仁宗很厉害?
    晋惠帝也了解一下
    还有明朝中期哪些昏庸的皇帝,连朝都不上了,但国家照样好好的
    一切的一切,只能说,他靠着康熙和祖辈的福荫,即使混日子60年,也照样有件事情做的不错
    只能说,他靠着康熙和祖辈的福荫,即使混日子60年,也照样有件事情做的不错
    你开心就好,嗯。
  • 乾隆的功绩的确提的少了,毕竟前朝皇帝,古代连提及前朝都是要杀头的,😄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对清朝也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的。
  • 全部楼层
    北国的风之骑士
    没有什么?第一次彻底收复新疆平灭准噶尔不是在乾隆手里?击退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不是乾隆时期?
    宋仁宗了解一下,一辈子昏庸无能,但执政的40却是宋朝最繁华的四十年,那也就是说宋仁宗很厉害?
    晋惠帝也了解一下
    还有明朝中期哪些昏庸的皇帝,连朝都不上了,但国家照样好好的
    一切的一切,只能说,他靠着康熙和祖辈的福荫,即使混日子60年,也照样有件事情做的不错
  • 有清一朝,在乾隆时代文字狱达到最高潮。顺治帝兴文字狱7起、康熙年朝文字狱事件20多起,杀害知识分子600多人,牵连人数达3000余。但乾隆一朝文字狱即达130余起,且都是祸连三族、九族;每一案上上下下都是数百人乃至上千人。
    特别是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大量书籍,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被全部被销毁了。不仅不利于大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工作,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四库全书》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改作“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改作“挽雕弓”。
    最重要的是,居然把很多名贵的书籍,全部都给烧毁了,哪怕是孤本也没有放过,除此之外还大批量的篡改那些古籍,导致华夏遗失了很多珍贵的文化!
  •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都是政治家。
    只不过论天分,康熙最强,乾隆略逊,雍正差些。
  • 全部楼层
    北国的风之骑士
    如果他爸爸不是雍正而是慈禧,
    上辈人铺路铺的再好,到了自己手里也得会用才行,雍正兢兢业业,可是西北战事打出一个和通泊之战,打得北京八旗家家戴孝,乾隆上来以后收拾烂摊子,启用傅恒兆慧还有福康安,平灭准噶尔击退廓尔喀,清朝实控国土面积超过1300多万平方公里,相比之下,堡宗拿着天胡开局,结果呢,去大草原和也先太师做了一年好朋友。乾隆不是一个纯粹的好人,可是,今人看历史人物,属于他的功绩要承认,属于他的错误要批判。
    英宗这个叫门天子确实丢人丢得大发!不过考虑到年幼继位,没有经过多少正式帝王术教育,他确实也是能力有限!
    不过乾隆时期准噶尔势力已经被雍正和康熙从西藏和蒙古赶了出去,他其实有点下山摘桃子的意思,确实他当时也属于力排众议!而且雍正还留给他不少钱,不然光新疆屡次叛乱,换明朝早就没钱撤军了!
    人都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乾隆时期能培养出富恒和兆惠这样的英才,到了清末就只剩回家抱孩子的醇亲王和开公司的庆亲王了,旁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北洋军和袁世凯。即使换上乾隆也没法回光返照吧?!
  • guan_16957006912165
    乾隆,除了长寿,没有什么了
    没有什么?第一次彻底收复新疆平灭准噶尔不是在乾隆手里?击退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不是乾隆时期?
  • guan_15971363311612
    乾隆功绩在清朝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但是如果不是他爸爸爷爷铺路,这辈子估计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如果他爸爸不是雍正而是慈禧,朝中权臣不是鄂尔泰和张庭玉而是庆亲王和袁世凯。我还真不知道乾隆能做什么挽救大清朝?
    如果他爸爸不是雍正而是慈禧,
    上辈人铺路铺的再好,到了自己手里也得会用才行,雍正兢兢业业,可是西北战事打出一个和通泊之战,打得北京八旗家家戴孝,乾隆上来以后收拾烂摊子,启用傅恒兆慧还有福康安,平灭准噶尔击退廓尔喀,清朝实控国土面积超过1300多万平方公里,相比之下,堡宗拿着天胡开局,结果呢,去大草原和也先太师做了一年好朋友。乾隆不是一个纯粹的好人,可是,今人看历史人物,属于他的功绩要承认,属于他的错误要批判。
  • 乾隆功绩在清朝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但是如果不是他爸爸爷爷铺路,这辈子估计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如果他爸爸不是雍正而是慈禧,朝中权臣不是鄂尔泰和张庭玉而是庆亲王和袁世凯。我还真不知道乾隆能做什么挽救大清朝?
  • 乾隆,除了长寿,没有什么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