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这样的想法对吗?

暂时不谈这个想法对不对,先说一下一些人在思想上的一个误区。现实中,大部分人对于改变不了别人、改变不了社会,所以要改变自己的观念的认知,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社会过于强大,自己太弱小,所以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但这种完全基于强弱对比而产生的观念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它没有意识到“社会”本身也是一个客观存在。换句话说,如果有人说“我要水变油”,大家会找出各种科学依据证明这种说法的可笑性,但面对社会问题,我们就很少会从“客观”的角度去阐释他,很多时候只会用“社会太强大”了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选择辩护。

最近几年,我看社会学方面的书比较多。在看了这些书之后,我的一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社会学的最大意义,是可以让人抛开意识形态等的干扰,更直观和客观的观察社会。而且,这种认知是基于科学研究方法下的客观研究,虽然他不一定能100%准确,但无论如何也比大多数人纯粹基于个人经历的体悟要严谨的多。与此同时,对于普通人来说,通过这些研究,对国内、国外的社会也可以有更多的了解。

我们可以简单的把“社会学”理解为“研究社会的科学”,这意味着其实社会的运转也是有自己的规律的,虽然这些规律并不像自然科学一样可以用严谨的公式表达。比如,在现代社会中,大企业成为了各国国民经济的主干,而大企业一般都有数万乃至数十万不等的员工。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实现对所有员工进行最高效管理的方式只有科层制基础上的官僚化。

这种组织形式是由组织本身决定的,无关乎意识形态。而既然有科层制和官僚化,那么围绕官僚化而产生的“办公室政治”也是必然。因此,即便不看中国,只看国外的话,任何一个国家的大企业里,员工对于形势化、体制僵化等的吐槽,以及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凸显的这类批判,都是层出不穷的。只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多人在观察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时候,会自动带一层滤镜,反而忘了很多“反体制”的题材和表现方式本身就是从欧美传入的。

当然,社会肯定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如果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没有大的变动,那么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由此产生的各种规则也就会相对稳定。个人之所以难以改变他,是因为这是一种如同物理规律一般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因为其“强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放在50年前,如果有企业规定,员工必须每隔半个小时把自己做了什么记录下来,然后交给公司做年度考评用,这个规定就没有什么用。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做出这个规定很容易,却无法保证员工所记录的都是事实。但如今,有了监控系统和各种随身记录设备,员工就算不做记录,系统也会把其信息记录下来。这就是物质或者说技术的改变,对管理方式的改变。

如果能明白这一点,那么对待社会上的很多问题,就不再会是基于情绪的谩骂,而是能客观看待它的前因后果,以及明白个人为什么很难改变他。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改变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一辆汽车要撞你,就算你把自己练的再强壮,也抵挡不了一辆汽车。但我这里说社会本身的客观性,也不是说人就一定要完全被社会所改变,因为社会规则本身就存在着大量的“反人性”的地方,人只要生活在其中总会感到各种各样的束缚,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强行让自己去适应社会规则,且不说能否完全适应,即便是适应了,这种强行的改变也未必会让自己快乐。

在我个人看来,对待社会或者说“别人”的最好态度,是用选择代替改变。之所以能用选择代替改变,是基于两个前提:

第一,每个人的兴趣点、擅长的技能、性格特点等存在很大区别,让一个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人去做销售,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反之亦然。

第二,一个社会虽然有自己的“整体规则”,但是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也有自己的“细分规则”。虽然“整体规则”可能会让人难受,但“细分规则”可能会让自己舒服一点。

这里就以我自己为例吧,我从小就不喜欢那种迎来送往的氛围,所以对公务员这类工作也从无兴趣。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艺术、写作这些东西感兴趣,后来也就往这个方向发展了。虽然说到如今,收入跟那些热门行业高薪岗位还差些,但整体上也还说得过去,而且我的工作也不需要加班,一天干那么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了,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诚然,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让人不开心的事情,但大体上自己还能控制和处理。而且,因为做的是自己擅长的工作,遇到问题也可以自己寻求解决。在这个角度上说,在“码字”这个工作的细分规则下,我就没有那么难受。

我自己和我家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观念:现在这个年头,干什么都能活,与其难受的过一辈子,不如在自己能选择的范围内找一个自己干的舒服的。所谓“选个自己干的舒服的”,其实也就是说,这个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可以不必改变别人也不必改变自己就可以过得满意的环境。当然这种选择的前提是,你要把自己过得舒服作为第一选择标准,而不能以职位、收入等外在的标准来做要求。否则,既要自己过得舒服,钱还不能少,那凭什么啥好事都被你占了呢?

而假如说你愿意为了职位、收入等,去加入某个组织或在某个环境下生活,那也要看这个组织和环境的氛围是不是有某种必然性。就比如理发这个行业吧,有些理发店会通过各种坑蒙拐骗来挣钱,甚至还会通过所谓的军事化管理来强化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但是不是理发店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干下去?世界上存不存在正常理发也能挣到钱的理发店?肯定是存在的。

开头我说需要看一下一些社会学方面的内容的意思,则是要有能区分一个东西究竟是“客观规律”还是“可选择的环境”的能力,然后才能够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比如,在现代社会,科层制、官僚制是大企业管理的基础,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能适应这个,可以选择去中小企业,也可以选择作为个体户单干。但如果你认为只有自己所在的大企业这样,别的企业都比这个好,那么等你从一个企业跳到另一个企业之后,无疑是会是失望的。

无疑,要具备主动选择的能力和资本是很难的。大多数人的命运,都是混着混着被命运和社会所“安排”。在选择工作环境方面,往往是“有人愿意要我就不错了”。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能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被迫适应。但无论如何,如果你觉得这个环境真的让自己难受,且你可以通过离开这个环境而有自己满意的生活,那么就不妨给自己一次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好,找人托关系帮忙也好,尽快离开这里。

如果你试过了所有的选择,最后发现还是有问题,那么问题可能就出在你自己身上,这个情况下才需要谈是否改变自己的问题。只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要基本的三观没啥问题,是真没必要强行改变自己的。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