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的伟大与我们的运气
【本文由“Power_Geyser”推荐,来自《不觉得斯大林是个孬种吗?!》评论区,标题为Power_Geyser添加】
大略的说一下当年的情况
44年底,构建了雅尔塔体系,公开的只是表面文章,实际情况应该是以黄河或者长城为界限。苏联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瓜分势力范围。(44年尼赫鲁和全印穆斯林联盟的发言表明他们判断苏联已经实际控制新疆和西藏,参考三区革命中的主要领导者和武器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苏联实际上并不难看出,苏联对新疆,中亚不只是野心阶段而是付诸于实际行动)
46年,美苏撮合和谈,并且当年苏联和美国都积极斡旋,甚至是“威胁”,核心并不是真的要中国和平,而是试图分裂中国,进而弱化本土势力,以便他们更容易的操控中国。
当年主席说,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是为什么?因为当时美苏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欧洲,等到美苏从欧洲缓过来,就必然开始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亚洲,到时候,中国国内的力量弱,且分裂,国外力量强。那时候中国就真的万劫不复了。(第一次柏林危机,以及后续的朝鲜战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蒋主动挑起内战,解放战争开打,三大战役以后,面临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渡不渡江。
49年的局势是怎么样的?苏联“劝和”,因为此时苏联认为尚在可以迂回的范围之内,且不想让我们过于壮大以至于无法成为其傀儡。美国当时的接触主要是希望继承在kmt身上得到的特权,并以此为前提条件作为建交的先决条件,进而协商停火事宜,美国的底线条件是必须保证常kmt或者什么其他傀儡政府的存在。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之后,东亚地区必然有一战,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国撤回大使,美国国内发布白皮书甩锅,苏联跟随kmt搬迁大使馆到广州。之后kmt崩溃的速度远超美苏的预期。苏联重新调整东亚战略,认为中长,旅顺等核心战略资源已经拿到,稳赚不赔,唯一美中不足是中国的力量已经壮大很难成为傀儡。
欧洲的争夺逐渐平息,美苏的视角开始转向东亚
苏联视角下,朝鲜半岛类似于欧洲巴尔干,那么授意kim进攻,如果美国不下场,半岛就完全纳入苏联势力范围,如果美国下场,那么东北直面美国军事威胁,因此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增加东北的军事存在,进而压制中国的进一步做大。
美国视角下,重金扶持的kmt傀儡被击败,整个东亚博弈点面临溃败的局势,如果自己不亲自下场,东北亚如果爆发冲突就会面临登录作战这种极端劣势的局面,至少要保证在陆地上有一个可以介入的渠道。
中国的视角,如果不打抗美援朝战争,苏联实控东北,唯一的重工业基础丧失,之后的工业化遥遥无期。如果打抗美援朝战争,输了,同上,甚至会更惨。赢了,也只有赢,才有一丝工业化的可能,民族才有一丝丝未来。
中国当时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得到苏联的支持,借以提高获胜的几率。49年底,主席访问苏联,这两个月从冷遇到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确立了“老大哥”地位。
中长旅顺这类只能以后再说。并且苏联支援的武器要收钱,斯大林判断中国一定会输,自己反而还有一大笔可以敲竹杠的贷款,还可以让中国彻底跟美国闹掰,苏联成为中国有且只有的唯一靠山。
以上只是极端简短的概述,实际上有非常多的细节和史料,朝鲜战争是我国解放战争的某种延续,是美国东北亚利益受损后的必然行为,而苏联的支持本质上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只是美苏谁也没想到,中国会赢。
从纯粹的理性决策角度,斯大林当时几乎没有犯错,当然,斯大林的决策出发点向来都很现实。美国倒是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怎奈何美国的实力太过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