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认为,通过了双盲就一定没问题了

【本文来自《“双盲实验”的问题恰恰就是“盲”本身》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本文的作者使用了一个非常高级的技巧,用一个并不广泛了解的内容来错位比较另一个公众也不了解的内容,让本来遵从同一套科学逻辑的事物,变得似乎不协调起来,那我也就来跟你比划比划,但作者似乎一直强调风霜雨雪,那我们也只好倒着来。

1.所谓飞机在风霜雨雪中飞行,可以类比的是药物大规模上市后在大量不同患者中使用,在这个阶段一样会有可能发现新的飞机设计缺陷或者不良反应,因此在此阶段设计了药物警戒制度;

2.再往前追溯,飞机需要在不同的机场在模拟真实载客的条件下进行试飞,可以类比的就是在患者中开展药物Ⅲ期临床,此阶段也只能采取开放性试验,并没有要求什么盲法,临床设计的重点是病例数,重点关注安全性。

3.再往前,飞机会在固定的机场之间执行较多往返,类比Ⅱ期临床,要求重点是有效性…………

4.飞机在同一个机场进行起落,其中也包括首飞,对应Ⅰ期临床,关注安全性…………

5.飞机在地面进行静力测试或者高空台,或者地面吹风,相当于临床前动物研究,

6.试制样机,对应工艺验证、

7.飞机的地面测试,对应药品处方工艺质量研究

8.发动机等主要零部件开发,对应API开发

9.飞机设计,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对应药物设计,关键质量属性的确定。

不难看出,其实我们的设计思路,甚至各个阶段的基本要求,都是遵从同一套体系,内在的核心理念都是一致的,双盲试验只是为了消除安慰剂效应,消除因为医生预期引入的误差,我也从不认为,通过了双盲就一定没问题了。

良好的试验设计,并没有那么简单。但,不能通过双盲设计的试验,很难去评估是否是安慰剂效应导致的结果偏差,这个结果就很不可靠,而药品,不能接受这样不可靠的结果,类比飞机,就是一架飞机始终由一个试飞机组在一个机场试飞,就开始商业运营,在现代肯定也是不可想象的。

就我国传统医学而论,我支持废医验药,先辈们在实践诊疗期间得到的有用的治疗手段,也就是药物,我认为是必须要继承发扬,深究它的利害,扬长避短。但是,在缺乏科学手段和思维体系下,通过臆想或者黑箱式的思考方式得出的所谓医理,我个人并不认同。当然,我的意见也基于我对于我的个人经验,我认为也是存在很大偏差范围,并不可靠,仅代表我个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