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不婚女性,过得怎么样了?

作者 | 三伏

来源 | 最人物

500

自梳女

一个常被影视作品渲染出传奇色彩的女性群体。在镜头的描述里,她们反抗传统父权,拒绝包办婚姻,做女工,下南洋,反哺家乡建设,甚至支援革命。

百年前的封建语境下,她们宣布终身不嫁,集资购买房产,共同度过晚年。

广东地区将上了年纪的女性称为姑婆,自梳女们集体生活的场所,也被称作姑婆屋。最鼎盛时期,一间姑婆屋中同时居住着300多位自梳女。

艺术家浦潇月在文献中接触到了这群女性,深感震撼。她花费两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广东现存的12座姑婆屋,对其中7座建筑做了系统的扫描记录。后来她说,这是一场漫长的祛魅的过程。

自梳女成为记忆里的名字,而这背后折射的独身养老、经济自由等问题,经过百年时间流逝,依旧保持新鲜。

或许,我们可以从姑婆屋的存在与消亡中,找到新的答案。

500

500

自梳女,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梳起头发,自立门户。与之对照的则是传统女子出嫁时,长辈为她梳起长发,祝她儿女齐全,从此身份被落进夫家。

1997年,电影《自梳》上映,杨采妮饰演的少女意欢,为了逃避买卖婚姻而选择自梳。老一辈的自梳女为她举办仪式,口中念着祝词:

“一梳福,二梳寿,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坚心,六梳金兰姐妹相爱,七梳大吉大利,八梳无难无灾。”

祝词与丈夫儿女毫无关系,似乎只是对女子本身的美好祝愿。

500

电影《自梳》剧照

图为少女意欢自梳时

事实上,自梳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19世纪末,珠三角地区缫丝业兴盛。相比于被家事所累的已婚妇女,工厂大量招聘20岁左右的未婚女工。

许多女子因此自梳,保持单身,以求进入薪水颇丰的工厂打工。资料显示,抗战前,佛山市西樵镇有个简村,连续8年没有出嫁过一个女子。

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波及缫丝业,大量女工失业。部分自梳女坐上南下的船只,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打工。在当地,她们多是做“住家工”,也就是后来的“妈姐”。

500

电影《自梳》剧照

杨采妮饰少女意欢

在广为流传的视频资料中,自梳女往往被设计成传统女性的对照组。

1984年的香港纪录片《自梳女》中,70岁的自梳女凤竹姑对着镜头哈哈大笑:“结婚有什么好的,儿女都是吵闹着跟你,自己在这里(姑婆屋)不知道有多好。”还有一部同名纪录片中,98岁的自梳女伦松胜十几岁下南洋,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国时,带回了20万元。

90年代的新加坡纪录片《梳起的岁月》也有类似的场景。祖籍东莞的自梳女香姐15岁就到新加坡做工,不仅陆续寄钱回国帮弟弟盖起房子,还供着侄子读书,寄钱给侄子们办婚事。

在想象力的渲染下,自梳女被理所当然地贴上一个标签:第一代独立女性。

500

1984年纪录片《自梳女》

凤竹姑:“看到男人就很讨厌”

浦潇月曾经也是这样的看法。2020年初,她还在国外念书,临近毕业,她在一门课程中读到了有关自梳女与姑婆屋的资料。自梳女的话题不算新鲜,作为她们集体生活使用的姑婆屋,却常常被一笔带过。抱着好奇的心态,浦潇月开始搜集更多资料。

只是,国外网站上有关自梳女的记载不多,大多还是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她的选题被迫搁浅。

回国后,浦潇月一直记挂着这群女性。她是影像创作者,想着或许可以去到现场拍一些影像资料留存。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去,自梳女群体在她的人生叙事中,占据了不止两个年头。

她多次提到,这次调研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祛魅的过程。

“她们的确是封建时期的独立女性,但并不是今天理解的独立女性,她是封建环境下有着被动前提的独立选择。”很多文章会将自梳女刻画成反抗男权的标杆,浦潇月却认为,这样的表述过于片面且有误导性。

剥开艺术的外衣,这是仅凭文本阅读,难以感受到的鲜活且沉重的历史叙事。

500

浦潇月田野调研中

当地村民划船带她去岛上寻“梳起石”(见证自梳女梳起仪式的石碑)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1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