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中国仍然需要毛泽东思想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眼下各种纪念活动在陆续展开。有一种声音说,毛泽东思想是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思想,现在有点不那么适应时代了。这种说法实在是大错。

毛泽东思想有着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力量。从国家到组织到个人,如果善于运用毛泽东思想,就会有强大的生产力、创新力,社会的幸福感也会大大提升,反之则会出现很大的被动和障碍。

从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华为说起吧。华为公司之所以有作为,最重要的精神动力是毛泽东思想。华为总裁任正非自述,毛泽东是他的导师。任正非一次接受访问时说,“华为的文化某种意义上讲不就是共产党文化嘛,以客户为中心不就是为人民服务嘛,为共产主义理想冲锋在前,享乐在后,不就是奋斗者文化嘛”。在华为公司里,任正非自己只占不到1%的股权,其余全给了员工。这都是毛泽东思想教导的结果:领导人以大众利益为优先。当然,华为学习毛泽东思想,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敢想敢干、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和运用人才等特点,都体现着毛泽东思想。

华为和任正非这个例子表明,有毛泽东思想武装,当代企业和组织更能产生强大的战斗力、创新力,足以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所以毛泽东思想不仅不过时,反倒是现在的企业太缺乏毛泽东思想的滋养。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企业家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不只是如何打赢哪一场战争、出一个什么谋略,而是首先在整个的格局、胸怀方面要学习毛泽东,领会毛泽东那种始终将人民和民族利益作为首要追求的精神。否则,如果动机只是为了个人和家族财产的积聚,为了个人名声,那么一个企业家最终会走不远,在社会上最后留下的也不会是多好的名声。

当今组织和团体领导者们学习毛泽东,最应学习的是毛泽东那种深得人心的悲悯之心、人格力量。用毛泽东思想缔造的党和军队有着强大的执行力,能够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究其根本,是毛泽东一生的实践深得人心。他那颗为大众的心是那么精纯,每个考虑、每个政策、每个行动都是考虑人民利益、人民幸福,大众深刻感受到毛泽东就是他们利益的代表,所以大家愿意跟随他,整个组织都愿意跟他学,毛泽东是真正“得人心者得天下”。毛泽东信任人民,依靠人民,议事、决策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党和人民心连心,这样的组织当然无往不胜。

联系到当前中国社会有关于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争论,比如是“民进国退”还是“国进民退”,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不必要的争论,也不是问题的核心。每个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应当按照企业发展的规律,紧跟时代和大众需要,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都应当尽可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要发展好企业,也都可以而且应该从毛泽东思想中获得重要启发。私者软弱,公者有力,民营企业家不应当只是把企业当作个人财产,而是要广泛尊重、信任、发动员工,悉心体会、照顾用户需求,那么这种企业的发展前途就远大,名为“民营”,实则能够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而带有“公”的性质。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能够做到百年老店、基业长青,因为它们尽管不声称自己是国有企业,但是其运作实际上是为广大社会和大众用心服务,所以能创造出持久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而国有企业如果只是形式上是国有,实质被企业领导人在某种程度上以个人占有、独断专权的方式治理,那么这种企业也应该被整顿,让它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实质上也应姓“公”。

当代企业需要学习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组织文化。一个只有领导人发号施令、普罗大众唯命是从的组织,是没有战斗力的。一个强大的组织,必然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主人翁意识,能够放手自主创造。这就是毛泽东建立起的组织文化,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这种组织讲民主集中制,首先要有民主,让每个人有机会发表意见、创见,然后领导者集中大家正确的意见,形成组织的统一意志,之后大家才能凝心聚力共同推行,强大的执行力是这么产生的。今天许多企业领导人缺乏对员工的平等和尊重之心,把员工称作“人力资源”就是一种轻视乃至蔑视大众创造力的做法。把人当作“资源”,几乎跟作为生产资源的机器同等地位。如果企业能够创造那种人人是主人翁、人人争做先锋的氛围,那么企业的创造力可想而知。这与那些只注重用僵化的打卡制度、惩罚条款等要求员工工作而忽视对员工精神关怀的做法,优劣不言自明。

当今中国在社会层面需要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当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公”心、“爱”心。

这两天有一条新闻,一个有着300多万粉丝的网红,在直播间堂而皇之对观众说,“甘肃地震离我1000公里,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们这个社会虽然物质丰富了,但是公心少了,私心多了,换位为他人考虑的少了,以自我为中心、“精致利己主义”考虑的多了,社会上很多的焦虑、对立,是从这里来的。

同时现在中国社会一个明显问题是,人与人之间隔阂在增加,家长不信任老师,病人不信任医生,邻居之间不信任,企业领导与员工互相不信任,等等,不一而足。当人与人之间缺乏了相互关心,那么这个社会就定然充满相互不信任的氛围,紧张感、对立感增加,社会幸福感也就跟着降低了。如果每个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能稍稍多为别人考虑一分,那么这个社会就必然多一些和谐。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上拥有一定地位的人们,更应当作出表率,多些为他人的考虑。

当代社会物质在不断丰富,但是人的精神却有萎缩的趋势。工作缺乏创造激情、青少年抑郁人数大增这些现象,都体现着这种趋势。有人说,日子过好了,精神也难以避免会贪图安逸。物质的丰富一定意味着精神的衰退吗?非也。古人说,富而好礼,富有了而能够注重品德和内在修养,这才是真正的富有。毛主席在建国前夕,也早就注意到了“糖衣炮弹”的危险,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今天看来这个警告真是太有前瞻性了。毛主席就是极力主张“富而好礼”的。

要让当代中国社会有些颓废的精神振作起来,就要弱化功利心,让真心为人服务的精神发扬起来,让鼓励创造创新的氛围产生起来。现在的教育制度、社会机制,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要让个人创造的激情迸发出来。教育机制要让青少年敢于独立思考,享受创造的乐趣。让孩子从小陷入被动的知识灌输、应考,只会培育大脑僵化、抑郁的人群。总体上,当前中国社会的创新力还不够,技术领域的突破性、尖端性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体量不符,与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也不符。

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是主张每个人充分发挥个性和创造力的。他就曾警告不要发生这种状况,“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一百二十万党员就是一百二十万块木头”;他呼吁要像龚自珍的诗所说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主张,大众要敢于破除迷信,不要被权威吓到,要敢想、敢说、敢做;学生不应该死读书,要敢于有自己的想法。不论是毛泽东领导下的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社会的创新力、创造力都是惊人的,“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研制出两弹一星,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业设备、设施。如果当代中国社会上也充满着这样敢想敢做的创造力,那将是一幅怎样的生机勃勃的画面?那么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至于那些所谓外国“卡脖子”的技术,也不会是什么问题。

毛泽东思想揭示的是“道”,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矛盾论、实践论、辩证法、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等思想和原则,都在指明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世界所共同应该遵循的“道”。哪个领域、哪个行业要持久健康发展,产生持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需要这些原则呢?

毛泽东思想充满着“爱”。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我这个平时不爱落泪,但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毛泽东思想缔造的党和军队,为什么和人民心连心?因为有着对人民的深厚的爱。在毛泽东思想的浇灌下,人与人之间也怀着关爱之心。这不正是现在这个物质和科技发展迅速而精神偏于荒芜、人情走向冷漠的社会最需要的吗?

在甘肃地震灾区,解放军战士们宁愿睡在外面,也要把有限的帐篷留给老百姓。解放军之所以总是以老百姓利益为优先,这正是毛泽东时代建立的纪律,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如果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更多像解放军战士这样的精神,那么这个社会的幸福感,不是要成倍的增加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是毛泽东时代提出来的。然而这种精神不应只是在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才有,如果在每个普通的日子里,中国人相互之间都能有这种相互的照应,那么该是多么幸福的社会。

毛泽东思想是永远的明灯,是温暖的太阳,不断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用好毛泽东思想,将为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的福祉。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