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给《流浪地球》打6分很正常,但国内某些人觉得正常就太不正常了

最近,奈飞上线《流浪地球》,在IMDB上,这部中国春节档票房冠军电影的评分就直线下滑了。

之前的帖子我已经谈过这个现象了。

在只有3000人、4000人打分的时候,《流浪地球》是8分左右。

500

等到评分人数超过1万人以后,打分就直接下滑到6分多了。

500

而且这个分数还在继续下滑。我们看上面是1.2万人打出了6.4。然后现在最新结果是1.4万人打到了6.3分。

500

可以预见,《流浪地球》在IMDB最终分数很可能会跌破6分。

我们从IMDB上这些打1分、2分的时间分布上,就可以看出,给《流浪地球》打出低分的观众,主要是5月份奈飞上线以后的评价。

比如1分的差评

500

500

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5月份之后给出的评价。这些都是支持人数较多而靠前的评价。

再看打出2分的评价。

500

500

基本上也都是5月份之后的评价。这上面有几个都集中在5月1号和2号,奈飞美国上线时间是4月29日左右,也就是说在上线以后,IMDB上就出现了大量的差评。

让我们再来看看他们都是怎么说的吧,懂英文的筒子们可以自己看看,为了方便其它读者,我们还是简单翻译一下。

上面第一个1分评价是说《流浪地球》抄袭了库布里克的《2011太空漫游》和灾难片《2012》,然后批评了主要角色的表演,台词之类。

其它的大多都表达了对《流浪地球》的不喜欢,主要的批判都集中在人物表演不可思议,无法理解,不过有几个倒是对特效场面表示了认同。

我们再来看看这条6分的评论比较客观。

500

他认为电影的故事充满了想象力,特效场面来说,作为一部中国科幻电影做出这个水平很不错,但是觉得主角太看重家庭(family),甚至超过人类生死存亡。他无法理解。所以主要批评点也是集中在人物和故事情节方面。

所以我们可以下个简单的结论,出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美国观众很难理解《流浪地球》表达的那种家国情怀。

对,就是家国情怀。这个词,我不用多说,只要是中国人,懂的人自然懂。但是美国人就很难理解这个词。他们完全无法融入这部电影所展现的那种语境之中。

所以美国人给《流浪地球》打低分,确实有他们的道理。中国文化语境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尤其是让这些不习惯看字幕的美国观众看中国电影,首先电影有没有看懂估计都要打个问号。

他们不能理解,太正常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人无法理解《流浪地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内涵,问题是,一部分国内的观众也以美国观众的观点马首是瞻,认为美国人的观点代表了权威。这就不正常了。

我们看豆瓣上的一些差评。看看这些评论,和IMDB上的一些评论很接近。

500

500

也主要集中在两方面。要么是说《流浪地球》“模仿痕迹”,作为科幻片有很多以前电影的影子啊之类;要么是说电影太强调家庭琐事啊,台词和人物尴尬之类。

说真的,我很怀疑他们有没有看完整部电影,还是凭借一些固有成见就开始喷了。

风闻社区上看到chenqin的文章《如何评价《流浪地球》在 Netflix 上线后 IMDb 评分跌至 6.5》,他的意见我也不敢苟同。

特别是第一句他说“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流浪地球》和好莱坞科幻大片很不一样?饱和式救援,背景的一些中国设定,这些很有特色,但光有他们,并不能让《流浪地球》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

我认为,《流浪地球》最大的成功之处,恰恰就是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固有模式,打破了好莱坞电影那种孤胆英雄拯救世界的烂俗套路。《流浪地球》强调的是集体英雄主义,饱和式救援,恰恰才是最符合真实世界的合理逻辑。

好莱坞那种,主角开挂,一路开挂,天选之子,怎么恰好就是他拯救了地球?这才是不合逻辑。

在《流浪地球》中,最后刘培强牺牲自己点燃木星,也只是画龙点睛最后一笔。在他之前,离不开地球上种种努力,甚至以色列科学家早就提出了这个设想。

500

《流浪地球》最大的意义,就是在于讲述了属于咱们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科幻电影根本就不重要,科幻类型片的外表,酷炫的特效场面,这些都只是表象,这部电影真正的内涵,是它所表达的主题。

是的,我还是要强调家国情怀。什么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就是把自己的小家和整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是这个大集体的一部分,“家”和“国”是一体,人和国也是一体。

刘培强对自己家庭的爱,是和对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

那些逼逼叨什么电影过于关注家庭琐事的人,根本就不理解这一点。一个英雄,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流浪地球》并非没有缺点,台词方面,某些剧情确实有点生硬,漏洞也不少,比如最后好多人一起推撞针,这些咱们都可以讨论。

还有人说国人给《流浪地球》打高分,也有很多情怀因素。这个我们不否认,但是情怀要怎么看。什么是情怀?

情怀就是最广泛的情感共鸣。它一定是打到了大多数观众情感深处,让大多数观众都感受到了一种很深的触动。

那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为《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会为《我不是药神》流泪?会为《战狼2》流泪?

因为它打到了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情感深处啊。

从技术上,这方面哪方面,《流浪地球》确实有毛病,但是那些都是次要的技术因素,关键是看情感和思想。文艺作品最终的目标,就是描写和展现我们这个宏大的时代主题,表达最多人想要表达的东西。其它都是次要的。

所以,作为中国观众,应该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流浪地球》。作为中国观众给《流浪地球》加一点情怀分,实属正常。这就像我们看国足比赛一样,国足的水平肯定是比不上很多足球强国,但是只要打出了精气神,我们就要支持它,爱护它。

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我们承认《流浪地球》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它的精神内涵立住了,它感动了大多数的中国人。因为我们给它一点情怀分,过分吗?

好,就算你不给它情怀分,那至少也不要无脑跟风黑啊。尤其是还是站在和美国人一样的价值观角度,来批判《流浪地球》,显得你的精神很美国人吗?

所以说啊,好莱坞大片在中国横行20多年,不是没有作用的,它推销的那套价值观已经深深影响了一批中国观众,正如很多漫威粉丝说起美国队长的故事如数家珍,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美国电影里面的英雄,甚至比一般美国人的理解都要深刻。

这正是美国电影长期潜移默化取得的文化成果,对此我们能说什么好呢?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