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于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我详细说说
【本文来自《这才是保定市公共交通没钱的根本原因——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和工资完全失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918506301046
- 你这个说法就很不走心了。
第一,我用的是2021年保定市数据,更新一下我查到的2022年数据,保定市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人均工资收入是84000对45000,这不是税前工资,这是指拿到手的。基本是两倍了。
第二,公交公司交不起工资换不起车是“公交公司运营人员太少,吃白饭的太多”?这个说法20、30年前还能忽悠点人。现在各个城市的公交集团公司,很大一部分属于城投公司,但不管怎么样都是地方国企。由于属于社会服务行业,公交公司属于补贴单位,没有补贴依靠自身运营肯定亏损。补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道路运营补贴、电动车购置补贴(比如西安市是每辆纯电动车6万元),司机也有补贴。总的算,一年一个城市几千万到几十亿不等。
像保定市斜阳规模的城市,一年公共交通补贴肯定几亿元。
为什么没钱了?只有一个原因,补贴不到位。补贴为啥不到位,政府没钱了。一边几百亿财政人口要吃饭,一边城市要发展建设、上级转移资金不足、自己这边吃的又多,没办法只能举债,举债要还债。有的时候连利息都不够。怎么办?一些优先度低的服务就要遭殃。比如公交公司。保定不是第一个,此前兰州公交集团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过。
至于公交公司?现在都是纯电,连售票员都没有,只有一个司机(北京那种还保留售票员的很少了且越来越少)。除了司机就是调度,这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线人员,西安公交集团公司,运营车辆近9000辆,要求一辆车配2名司机,但实际上长期招不满,也就一万三四的司机,加上三百多条线调度(一条线至少2人),加上所属汽修厂,还有集团所属校车公司、广告公司(负责车身广告)、公共自行车公司等,一线干活的人一万六总有吧 ,这个集团总人数才22000,运营人员和服务管理人员比例已经很合理了。锅不能往这儿甩了。
关键就是,没钱了。钱到哪儿了?公务员们吃光了。
现在对于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近亲繁殖导致工作人员(无论是在编职工还是合同雇佣工抑或是临时工)工作能力低下,单看这些人的工资支出可能不多,但是实际的效费比极低,对于个别人的工作能力,说一句废物都不过分。工作能力的低下导致需要更多的人手,而进来的更多的人仍然是废物,最终造成了,人员不断增多,但是工作效率不但无法提高,甚至在降低。
说几个这两年我接触到的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情况就可见一斑。之前搞征地工作,涉及到三个乡镇,最后做统计表的时候,其中两个乡镇,竟然需要主管副镇长亲自统计表格,聊起来手底下负责具体工作的人,直言要么没有要么使唤不动,另一个乡好一点,有一个文员跟我配合的就挺好,然后这小文员夏天的时候回家休产假了,整个工作就瘫痪了,新来的一个,说话说不明白,工作做不明白,二十多岁的人,电脑用的都吭哧瘪肚的。然后这些乡镇,一去他们食堂吃饭,那人,乌泱乌泱的多。
另一个例子,去年接触某局的工作,主管副局长,CAD图不会看也就罢了,项目进展情况嘛都不知道,得从头给捋,接触下来,要不是为了三两碎银,桌子都得让我掀几遍了。
还一个我同事的例子,他爱人也是某局工作,有次聊起天来,说是被同事给打了。原来是他爱人一同事,四十多岁老娘们,平时啥工作不做,交到手里的工作(主要就是各种统计表)就找这些新来的人给做,自己就等着发工资最后退休。那次大致就因为我同事爱人没第一时间回应她,就破口大骂,最后动手把人给打了。
我想,这样的人在各级政府部门里不在少数,这些人的存在,首先就是要吃空地方财政,其次就是会把整体工作效率拉低,让整个集体产生混日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