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校园凶案:比变态杀手更令我恐惧的,是狂欢的民意

来源:微信公号“思维补丁” 

500

(一)

“救了很多人,却没来得及救你。”

在惨案发生两天后,上饶五小遇害男孩妈妈的一篇悼文,读完令人唏嘘不已。

500

两天前,她的儿子,一名年仅9岁的孩子,被同桌的父亲冲进教室,先是“一脚踹到墙角”,然后凶手手持“十几厘米”的利刃,连刺男孩13刀。其后,凶手拖着男孩血肉模糊的身体,示威性地扔在学校的楼道里。

距离这所小学仅700米的上饶市人民医院,男孩的妈妈正在妇产科值班。而她不可能想到,在痛失孩子之余,仅仅是因为几张微信截图,她和不幸去世的孩子,还要承受一场浩大的“网络暴力”。

惨案发生之后,几张微信群聊天截图,迅速在网络上疯传。

500

500

仅仅因为这几张图片,在没有媒体调查,没有当事双方和校方的证实,没有警方发布的情况下,遇难男孩迅速被公众冠以“熊孩子”、“霸凌”这样的污名化标签。

即便遇害男孩的父亲,很快就接受了媒体采访,还原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并对很多网络传言做了回应。

但公众的情绪已经形成,很多人依然坚信遇害男孩对凶手的女儿,有“长达一年的霸凌行为,且男孩父母并不在意”。

(澎湃对男孩父亲的采访)

这其中,还有很多我自己关注的大V,甚至很多在我心里是原本“很有见识和逻辑性”的人,但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的言论和第一时间迎合网络暴戾情绪的言辞,令我诧异,觉得恶心。

我早已经明白,很多人并不需要真相和事实性调查,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情绪的发泄口。至于自己的情绪是否伤害到真正无辜的人,这些人其实并不在意。

但在这样一起惨剧中,我还是被网络上的很多言论惊呆了!

500

500


500

上饶五小这起惨案中,最令我震惊的,不是杀人凶手的残忍程度,而是网络上更为残忍的欢呼和叫好声。

我当然知道,生活中有缺乏教养的所谓“熊孩子”,或者说,我们每个人,在孩童时,可能都曾经做过别人眼中的“熊孩子”。

在你还是婴儿时,你不可能照顾别人的情绪调低哭闹的音量;在你两三岁还没有共情能力时,你不可能照顾大人的心情,也一定做过“烦人精”;你八九岁时,是不是也弄坏过别人家东西,和同学打过架,是别人口中的“捣蛋鬼”?

怎么突然之间,换做一个可怜的9岁男孩,仅凭几张先入为主的截图,就认定这个男孩死得其所,“杀的好”呢?

退一万步说,这个男孩就算真的在前一天欺负了女孩,男孩真的其罪当诛吗?

恕我直言,那些为杀人犯叫好鼓掌,那些欢呼“杀的好”的人,你们不是苛刻,而是真正的冷血、残忍、暴戾。

(二)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环境会议决议中首次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20多年来,全球先后有400个城市获得这一称号,但其中,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位于中国大陆。

500

看看当下网络上对孩子们的苛刻程度吧:

公共场合喧闹,这熊孩子该死!

四处调皮捣蛋,这熊孩子该死!

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这孩子该死!

……

对于我们的孩子,现在的网络判刑,连个死缓都没有的是吗?

人们的戾气太重了,或者说,一部分中国人实在太缺乏共情能力了。

还记得那个伸腿把一个孩子绊倒,造成颅脑损伤的女人吗?而她做这件事时,已经是个孕妇——这样残忍的胎教,实在令人费解。

500

你不得不遗憾地承认,当下的中国社会,对儿童并不友好。

虽然我们一直自诩为“尊老爱幼的文明古国。”

一位怀抱婴儿的年轻妈妈,因为婴儿饥饿,不得已在地铁上哺乳。在任何稍有教养的社会中,人们应该做的是”非礼勿视“,保持理解。

但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人却拿出手机,对着哺乳的母亲偷拍,末了,还要发到网络上嘲讽、奚落一番。

“这里是北京的地铁之上,不是你们村的公交车,你这么做真的好吗?”

500

(该微博原图并未打码)

而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发出这样明显带有地域歧视和侮辱性讽刺言论的,竟然还是北京地区的一家官方微博。

还“不要裸露性器官”,真是淫者见淫,你妈没教过你吗?对于婴儿和母亲本人而言,妈妈的乳房本就是宝宝吃饭的家伙。

婴儿需要按需喂养,这是常识。对于一个女人而言,除非必要,谁也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袒露自己的乳房。还是那句话,在稍有教养和共情的社会中,没有人会去苛责,一位不得已在公共场合为婴儿哺乳的母亲。

更不会致以侮辱性言辞。

500

我得说,幸好这位议员母亲没有处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否则难免要被某个官微拍上一张哺乳照,还要放到网络上嘲讽奚落一番:

“这是庄严的议会,不是你们村口的土广场,你这么做真的好吗?”

(三)

我也曾是个孩子。我当然知道,即便是在小学校园中,同学之间的校园暴力也普遍存在。

且不说上饶遇害男孩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霸凌行为,我想说的是:

即便是真的面对校园暴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明程度,如今已经退化到,要去赞美一个持刀杀害9岁孩子的变态凶手了吗?

我真的想不通,一个长期家暴,无法沟通,去校园里协商问题要随身带着刀子的典型渣男;一个不为家庭负责,更不会为女儿未来考虑,只顾着自己泄愤的自私鬼……

竟然会被很多人赞美成匡扶正义,为民除害的“大英雄”。

那些为凶手鼓掌叫好的人,那些觉得残忍地杀害一名九岁儿童的是在“为民除害”的人,你们有没有真正问过自己:

你是否真的理解“公平正义”这四个字的含义?

我们这个社会的戾气太重了,令人恐惧,面对弥漫的戾气,每个人都不该觉得置身事外,因为它是我们所有人共同面对的深渊。

在如此社会氛围下,我们的孩子在懵懵懂懂时,便要开始感受这社会猖狂的戾气和公众暴戾的情绪,我不仅再次想起梁济自尽前那句绝望的世纪之问:

这个世界会好吗?

在上饶遇害男孩遭遇的网络暴力中,在这样的叫好声中,我愈发失去了曾有的自信。

比起这样的变态杀手,更令我恐惧的,是网络上狂欢的民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