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被终止和负面评价,背后不仅是清朝才有的问题,根子问题在于明朝

【本文来自《《明史》到底可不可靠?》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自思自立
  • 你也没明白我的意思,我想说的是,明史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但评论是不是公允,就不好说了。会受到修史者的立场和时代背景的影响,需要结合这些背景来谈。

    至于郑和下西洋是不是赚钱,不是明史要体现的。评价郑和虚耗公帑的是修明史的张廷玉,雍正要求重农轻商,禁海,海外贸易也只设一个广州。在这种背景下,你希望张廷玉怎么评价郑和下西洋?说郑和下西洋赚了很多钱?估计雍正看了就会勃然大怒,张廷玉的官位不保!

    历史是胜利者记录的。我再举个例子,大概是40年前,中学历史教材把反朝廷的抗争都称为农民起义,平定这些“起义”的将军都被冠予“侩子手”。但现在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反朝廷的抗争都是正义的,甚至有一些可能还是反人类的。

不然。郑和下西洋的被终止和负面评价,背后不仅仅是清朝才有的问题,根子的问题在于明朝的仕大夫阶层。

 

朱元璋设置朝贡贸易制度的本身乃是把朝贡贸易定位为古典的国有(或称君有)贸易。意图以朝贡贸易供应财政主体,从而降低农民税负,以达成轻徭薄赋的政治目的。

朱棣更是启动郑和下西洋,越过国际贸易的中间商,直接和世界各国的贸易终端发生关系,这么做,帮助朱棣获取了前所未有的巨额财政收入,大幅度改善了明初的财政状况。所以,明初朱元璋八征蒙古,朱棣五征蒙古,三征安南,修长城修故宫,修武当山,修永乐大典。。。都是鸿篇巨制的大历史叙事。但是终朱棣之世,虽然财政运转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并未发生财政危机。

 

对比汉武帝,汉初刘邦平城白登山被围之后,经历惠帝以及文景之治,再加汉武帝在窦太后掌政时间的休养生息,一共八十多年财富积累。。。当时的史书记载,钱多到没处用,栓钱的绳子都烂掉了,粮食多到吃不完,放在仓库里发霉。。。。如此巨额财富,完全是造反起家的朱元璋朱棣有不起的天文数字。但是汉武帝征匈奴,仅仅十余年,汉朝就民不聊生。及至汉武帝临终:“天下户口减半,中产以下皆破产。。。”以致汉武帝不得不在轮台宫下罪己诏:承认有罪于天,故“罢征匈奴,废除一切弊政,与民更生。。。”以换取社会平稳复苏。。。。

 

朱元璋朱棣父子没有汉初的财富积累,做了不亚于汉武帝的史诗大事,但是却没有出现汉武帝的一堆弊政,根子在于他们拥有朝贡贸易与郑和下西洋的巨利。但是朱棣身后,仁宗朱高炽执政只有一年。而从1424年朱棣身故,到1457年英宗复辟,三十余年间帝位六次更迭,政权更替极度混乱(个人意见,此种混乱,不妨以恶意揣测,阴谋论解释。。。),这才有了当时的仕大夫阶层浑水摸鱼,抹黑郑和下西洋,把下西洋说成是虚耗公帑的鬼话。从而误导当时的宣德帝等在不明就里的状态下稀里糊涂废除了下西洋的利国利民的大事。。。

 

正因为废除了下西洋这种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所以明朝中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财政困难。因为朱元璋的朝贡贸易朱棣的下西洋,是明初财政制度的根本性财源。丧失了这个财源,就动摇了明朝的财政根基。朱元璋轻徭薄赋利国利民的制度设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最后到了崇祯皇帝,居然不得不为了借钱而向着众大臣下跪仍不得,以至于上吊自杀。。。。

 

 

明末清初,投降满清的东林党人余孽,就是明朝仕大夫阶层的后人。包括张廷玉在内,都是抹黑和废除郑和下西洋的既得利益群体的后人。指望张廷玉之流,否定既得利益,肯定郑和下西洋,焉可得也?!重要的问题在于,一旦点破其中关节,让清朝,皇帝重启下西洋,那么,势必是如此巨额收入重归国库,文人仕大夫阶层就要让出巨额既得利益,这就像是要让老虎吃素,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