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董明珠和孟羽童之间的矛盾?这只是两个时代的女人的思想碰撞而已

​来源:微博@屠龙的胭脂井

头两天我直播的时候,有小朋友问我怎么看待董明珠和孟羽童之间的矛盾。我说实话,我觉得她俩都没啥错,只是两个时代的女人的思想碰撞而已。【我不是端水,大家听我说完】

董明珠是一个非常自强的人,丧偶后,人生走到谷底,一个人闯南方,最终成为一个大企业的掌舵人,中间的心酸和宏大的人生故事,很难为外人道。

我当然不认识董明珠,但是我认识很多跟她类似的姐姐。有一次我去深圳,认识了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姐姐,湖南人,现在财富已经很多了。

她说她离开湖南老家的时候,脚上连双不破的鞋都没有。去深圳之后,不仅没人帮忙,还被自己的男友骗了很多钱。但是通过自强自立,如今在深圳活得非常好。这个姐姐后来跟我说了一句话,我非常感动。她说,她退休之后,要写一本书,写这几十年来,去深圳打工的女人经历的一切。

那个时候,坚定自我,坚持奋斗,对女性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别说他们了,我上大学时候,还有人说:“人分三种性别,男的,女的,女博士。” 还有人在清华的论坛上说:“清华女生一回头,吓死一头大母牛。” 鄙视女性,鄙视奋斗,鄙视自强的残余封建思想比比皆是。

但是一大批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中国经济上升期大潮中,飞速成长起来了。创造了她们自身的经济奇迹:从一无所有,到身家千万,或者过亿的有的是。她们经过心酸又迅猛的成长,就如同电影里的“女特工”一样,觉得“人要成长,就要过五关、斩六将”,认为“地狱般的训练”是正常的。实际上,这就是“低比较,高预期”社会长出来的思想。

这个思想,我也有。我小时候,很少与其他女孩比吃喝,比去哪里玩,很少享乐,总是期望能有宏大的人生和理想。

所以从董明珠角度来看,孟羽童的条件比她好多了:比她出道时候,年轻、漂亮、聪明、有文化,而且还有自己带着,只要也跟她一样经历地狱般的训练,自然能够成大器。

------这是董明珠的角度,她不能理解为啥孟羽童不能站在这个角度,去“凤凰涅槃”。

她可能会简单认为,现在的孩子比起当年,是“娇生惯养”了。但其实现在孩子的观念变了,并不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是因为"预期变低“了。并不是她们不想上进了,而是上进的通路越来越狭窄了。她们生在了“高比较,低预期”社会。她们没有看到那种“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了。这种东西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这是一种体感。

你比如说,我幼年时,北京二环还有驴和马拉车,地上还有马粪。但是不出十年,眼看着私家车越来越多。我幼年时,任天堂还只有红白机。然后286,386的电脑逐渐有了。我上大学存个东西,还要软盘。我高中还在学习Visual Basic,但是我刚四十,就看到了GPT。我小时候买个练习本都要节省很久零花钱,还在烧蜂窝煤取暖。

而我博士毕业那年,就开始做脑机接口了。我亲眼看见AlexNet发布,看见机器学习的模型从简单的分类器,变成了深度网络。我亲眼看见DNA测序,从花数十亿美元,发展到只花几千人民币。我小时候冬天只能吃冬储大白菜,而30多岁的时候,我可以全世界去玩了。我带我妈妈第一次去伦敦的时候,她说,她从未想过自己这辈子能来伦敦。

这种”日新月异“的体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和传授的。见过这样的发展的人,内心的灵魂就充满了升腾的宏大的交响乐。你当然也希望下一代孩子们也能体会这种内心升腾的宏大:那种身中十箭,流着血也要往前爬的信念感,因为你知道,胜利就在前方。只不过,这种信念用语言表达,过于苍白。特别是对于没有胜利过的人来说。

丘吉尔在成为首相之后三天,对下议院发表了一个演讲,最后一句话说:”for there is no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 【没有胜利,就没有生存】。

这句话,一直给我很大的回响。他没说”没有生存,就没有胜利“,他说的是”没有胜利,就没有生存"。

我们每一个人,是多么需要胜利啊,这就是生存的基本支柱。只有胜利过的人,才会愿意翻山越岭、遍体鳞伤,还会继续向前爬。

没有机会胜利的人,就没办法向内激励自己,只能向外寻找对策。我最近因为公司需要,也在研究小红薯。我发现现在年轻的孩子,确实生活在了”高比较,低预期“的世界里了。

因为没有升腾社会的体感,所以很多人只能想着现在变现,她们不相信”压势能“,好好学习以后变现:因为她们不相信”以后“。 红薯上呈现的,很多是“精致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温情的安分守己”,“被掏空的身体承接不了梦想的焦虑”。

这些孩子们,没见过”血战抢肉吃“,只见过”温情脉脉地分猪肉“;没见过”靠决心就能赢“,只见过”怎么努力还是裁员“;没见过”知识改变命运“,只见过”XX做了小三马上买了一个包“。

-----是这个社会不给她们机会战斗了,所以她们自然不会相信,自己去低薪打工几年,就真能改变命运了。

人的雄心和野性,既不是靠锦衣玉食堆出来的,也不是靠故意吃苦磨出来的,其本质是机会和战斗磨练起来的。孩子们需要的是胜利的机会。如果我们给她们胜利的机会,她们也可以学会磨出血泡来也继续前行。

只不过老一代认为:”她没吃过我吃过的苦,我给她那么多机会,她接得住吗?“

而新一代认为:”你连机会都不给我,我凭什么卖力气,我要现在就变现。“

这个巨大的认知鸿沟,就是人生经历差异造成的:前者每挪一寸就能感知到机会,从买第一双鞋,到喝第一罐可乐,从有天然气,到第一次住酒店,都是一次对自己的犒劳:我奋斗出来的,我了不起。

而后者,因为生长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环境中,再也体会不到增长和胜利,就无法对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在内心产生快乐和感动。同样一个东西,感知是不同的。

我们作为中年人,特别是中年领导,马上在职场就要迎接大量的00后。这种激励疲乏,就是中年领导面临的普遍问题。

解决的方法,就是我们从自己用血肉爬上的山顶下来,不要从山顶上看她们。而是走进人群,看看周围的她们。就能从那一层层精致下面,看到她们内心掩藏的经济拮据、焦虑和绝望。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