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的经济增长论
【本文由“小人物也有大局观”推荐,来自《张军:破局中国经济,必须先破解经济放缓的真正原因》评论区,标题为小人物也有大局观添加】
所以看完整篇,没看懂中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啥?也没提出针对这个原因的解决方案。
就如同一个医生,给病人下了病危通知单,单子上除了重复病人描述的种种症状之外啥都没有。
【恐怕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要不要进一步放水刺激基建投资,而是要高度关注怎么改善我们的潜在增长率趋势。这方面我们需要改进的太多。】——一个故作高深的潜在增长率趋势概念和一句不知所云的改进的地方太多的结论,典型的命题作文应景之作。如果我是吃这碗饭的专业人士,我一定会对如此这般的泛泛而谈感到羞愧。
增长率是研究增长幅度的概念,增长分为实质增长和名义增长。
实质增长简单说就是实物(能源,大宗原料,大宗农产品)消耗量的增长,其必定对应的是生产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大多数情况下不具备前后时间维度的可比性,比如,我今天吃一斤猪肉,明天吃一斤鸡肉,后天吃一斤牛肉...诸如此类,我每天需要摄入的蛋白质需求是恒定的,我今天多吃一斤猪肉,肯定就少吃了一斤其他东西,表现在统计端就很难比较是增长了,停滞了,还是衰退了,因为你从猪的维度看是增长了,而从鸡的维度看却衰退了;所以现代社会一切都被一个虚拟锚定物货币转化为可统计的数字符号,解决了前后可比的问题,却掩盖了其本质,实质增长就异化成了名义增长。名义增长总是会给你一些错觉,就像一群人,被打的总是嗷嗷叫,没被打的甚至躲过惩罚的人却不出声甚至偷笑,你说这群人到底是高兴还是难过?如果你不去逐一分析,仅仅听声音,那大概是情况很糟糕;我想对应现实就是有些行业兴高采烈,但是大多数行业痛苦不堪,例如疫情期间的医药行业和其他不相关的所有行业。并且,由于货币锚定物本身如果缺乏锚定物,那么这种名义增长就会看上去更加可笑。回到上面猪和鸡的问题,我昨天吃一斤猪肉,是自家私房菜,今天吃一斤却是深度加工过的在环境优雅的米其林店吃的,单从我的维度以实质增长的角度,应该算停滞,但是从名义增长的角度,却是十数倍的增长;当然作为一个思维缜密的理科生,我不会像文科生一样立刻得出一个浮夸的结论,这种增长有十数倍的水分!我会深入思考细节,然后得出如下结论:我这十数倍的增长,其实是我请了一帮人一起吃了一斤猪肉,这些人有服务生,厨师,洗碗工,有计程车司机,有米其林店的老板,有装修公司老板,有房地产公司老板,有银行老板...全产业链我都请了,有点统计碳迹的概念,哈哈哈!好吧,请问水分到底有多少?脑子不清楚的人肯定会得出类似“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的结论:需要计算的东西太多超出我的脑容量,老子不玩了。但是作为一个擅于分析的理科生,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很简单,水分就是利润。因为全产业链求和,利润就是货币化的收入减去货币化的实质消耗,多出来的东西。这部分货币化的盈余如果在下一个循环中被用来作为实质购买,就会形成实质增长,而如果被像古代有钱人一样在自家院子里挖个坑埋起来,天天高喊此地无银三百两,那么这种增长就是对经济有害无益的名义增长。事实上,所谓潜在增长率曲线的概念,都是财经文人的画蛇添足,与八股文无异。就像她们发明同比增长和环比增长一样。增长率的欺骗性在于这个比值有个基数,有大玩统计数字游戏的可能性,比如同样是增长,同比增长可能是环比衰退,环比增长也可以是同比衰退,绝对数量的同比增长可以被解释为增长率的衰退,上市公司报表,利润总额增长但是利润率衰退的比比皆是,你究竟能看出什么有用的信息,倒是给了人随意解释各取所需的空间,看好的人有理由,看衰的也有论据。
所以结论很清楚,实质增长来源于利润或者对未来利润假设之行为追求。那么利润从哪里来?
稍有财务知识的人,都知道入门第一课是数据搜集,然后才是数据分析,数据收集就是记账,簿记学一个被人忽视的基本原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查错方式。
对单个个体来说,商品交换确实有盈亏概念,我多赚的就是你多亏的,然而对所有个体组成的集合求和∑,从实物产出角度,盈亏总是平衡的,把这个集合当成一个人,既是最终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我自己生产多少实物,我自己就得到多少实物,我自己和自己交换也不会有马克思剩余价值那一套,从系统的观点看,如果一个系统不与外界产生能量交换,虽然系统内每个分子来说动量各不相同,动能在各个分子之间如何传递也罢,但系统的熵值始终恒定,即能量盈亏总是为零,我自己和自己交换完,银行账户上还多了一大堆的数字,这从何而来?系统不会内生出这种东西,所以实物交换系统之外,有人注入了数字,是谁?央妈!所以利润是实物货币化之后的名义产物,利润的来源也很明确,就是货币的来源。货币是怎么来的,通俗的说,就是央妈给的!很多人把赚钱当成自己的本事,微观层面是如此,但是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央妈不给你赚钱,全社会就是零和游戏,绝对不会出现双赢多赢大家都赢,大家都赢只有靠央妈!我们的政策是不是共同富裕大家都赢?所以没做到,第一责任人就是央妈。【备注:银行多出来的数字是否必然引发通胀,这是另外讨论的问题,这里不展开】
资本主义社会对利润的追求是经济行为内生发展的动力,如果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资产负债表扩张就会一直发生,问题的症结永远只有一种:央妈出于各种稀奇古怪原因,患上了失败恐惧症不肯印钞。
当前经济上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①宏观调节
西方经济学家总是寄望于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就如同化学中的自然反应,但是催化反应及诱导反应却能大大的提高反应效率,利润就是这个催化剂。如果不考虑时间成本,第一种反应肯定成本更低,但是人们在有生之年改善生活的愿望是一个期货,那么催化反应就是必然的选择。
宏观调节有个前提就是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手段,千万不能搞错主次,舍本求末。市场经济的波动性是客观必然的,这不难证明这里就不展开,任何企图抹平周期的想法都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战略上是极其错误的;那种害怕泡沫破灭带来的伤害而主动刺破泡沫的做法就跟一个人极度害怕跑去自我了断一样不可思议,连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值得害怕?然而现实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这样的政策也是随处可见。例如股市的调节,每次快高潮了就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各种手段打压,时间长了,形成了刻板印象,反正没有高潮了,干脆阳痿连勃起都没有了。如果不改变这种调控的路子,经济也好股市也罢肯定就是一个长长的L型,而且你想要他微微上扬都需要十足的力气,因为预期在那里,这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却最容易被人忽视。
正确的调节方法就是根据科学,画好上升斜率,市场高了要市场自身调节,但是低了政策就托底,相当于给予全要素一个向上的电场,波动是在向上趋势下的波动,而不是高了打压,低了又忙不迭的抢救,表现就是政策反复拉抽屉,这在物理学上都属于无用功,其结果就是稳定地不发展。如果你画一个简单的波动图表,用外力分析不难得出上述结论。调控的手法应该是大力举起,轻轻放下,看看美国的资本市场,从来没说涨高了政策去打压,倒是跌多了用直升机撒币去救,全世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是什么应该很清楚。
那种为了显示存在价值为了调控而进行的调控,是对正常经济生活的极大干扰,百害而无一利。
这种执行错误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决策层对某个目标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以后,提出了解决办法,为了明确及执行效率,经常会把这些办法进行分解成为简单易实施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常常成为下级的终极目标追求,当小目标落实过程中出现与终极目标相悖的情况时,下层因为懒政或者卸责的自身利益诉求往往会舍弃终极目标,这是政策交底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免损害决策层的权威。
客观环境变量如此之多,政策交底如果没有加一个“如果,则应该”就会出现一刀切,反过来形成对政策的质疑,赞成的人不出声,反对的人嗷嗷叫,最终对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②产业政策
我国对产业布局进行中长期规划,是多年来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执行过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利弊得失,又很难说清,只是提出来供探讨,不作结论。
但是肯定以及明确的原则是,对于一个我们这样地位的大国,完整的产业是有条件做到的,切不可偏废,否则必定受制于人。在人类能源利用技术没有革命性的突破之前,是不存在所谓的夕阳产业的。喜新不可厌旧。新旧之间的矛盾冲突就能调和。以疫情为例,看似不起眼毫无技术含量的口罩却成为全世界哄抢的目标,不能带来收益,你再新又如何,能够带来收益,再旧又有何妨。
产业政策是否正确有两个维度衡量,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经济安全。从效益上说,新的市场需求肯定更暴利,这是发出价格信号,引导资本进场追逐扩大生产规模的诱导条件,所以适当的价格泡沫是必须的,但是难就难在“适当”如何量化,因为新生事物没有可借鉴的先例,这部分交给市场自发平衡。也可以作为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课题。从经济安全的维度,那就是新旧搭配才行,在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配制时候,有个骨料级配的概念,粗细骨料的配比,即使是物质成分没区别,混凝土的强度也差别很大。我是坚决反对那些驱逐所谓低端人口的做法,这太邪恶了。社会良好运转需要各个层级的人分工合作,市场自然会给出什么是合理的级配,现实存在就是事物变化过程中的动态解,哪怕未来有一天它被替代,现实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万不可以将未来替代现实,人为扭曲就是违反客观规律,必将遭到规律的惩罚。
淘汰落后产能也要具体分析不能一哄而起运动式的集中处置,多少比例交给产业政策去执行,多少比例交给市场自然淘汰,应该先定一个粗放的数值,再在执行过程中纠偏。
至于过剩产能,于经济的效率来说是坏事,于经济的安全稳定性却是大大的好事。生产能力是实质性增长的必要前置条件,至于消费能力不足,那不是生产能力冗余的错,是另外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头疼医脚,老猫偷食狗挨打。削足适履砍产能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
系统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在于其冗余度,经济稳定事关社会稳定,农耕社会小农经济时代,因为农产品不耐储存,生产多了卖不掉价格就下跌,"谷贱伤农",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说明通缩古来有之,这必定造成扩大产能的动机减弱,套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说法,这就是扩大生产的抑制损失函数,其结果就是全社会产能冗余度较小,一旦天灾人祸,产出变少,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轻则引发社会危机,重则演变为政治危机改朝换代。
近年来提出的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方向是不错,但是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些产业都是高资本投入,高技术壁垒,强知识积累低就业拉动的产业,意图用这个来拉动整体经济大幅增长或者就业的大幅改善是不现实的,因为资金投入多,极有可能发生的是资金效率不高,伪战略新兴政策套利泛滥(类似紫光集团),对内产生实质增长拉动不多,原因是这类技术密集产业对外依赖度较大,对于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货币投入的效应天差地别,GDP统计上去了,但是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感受完全不同。
由于目标责任制的缘故,战略基金有定期使用完成的要求,获得资金的企业就胡乱使用资金,这绝对不是个案,在后续的政策执行中是需要微调的。个人认为除了数量型的评估还要有质量型的评估指标,就是资金成果转化率,或者资金市场转化率。资金也无需人为设定一个额度,即使总额申请到了,也应该分期分批按进度投入,绝对不会让科技企业饿着,也不能让他们吃饱了撑的乱作为。
但是总体在这个方向保持一定的资金泡沫是没问题的,这样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提高整体的效率。
③房地产及经济再平衡
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毋庸置疑,以二三线城市中位数1万元单价估计,一套90平的二居室,会给业主制造30万左右的购房款——房地产企业及建筑业(就业)直接受益,和63万左右的长期债务——银行将在二十年内持续受益。其他大类大约装修款9万元,家具2万元,家用电器约2万元,家电和建材都将直接受益。
房地产被妖魔化也是一个社会现实,全社会炒房也确实扭曲了资源配置,并对实业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这必定会产生抑制房价上行的政治氛围。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此后,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陆续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涉及到房企融资、购房者信贷等方面。
而我国的政治架构决定了政府部门的执行效率非常高,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致的预期,趋势拐点形态往往是非常尖锐,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容易矫枉过正,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这与完全依赖市场的自然调节方式很不一样,市场自然调节由于参与市场的人的判断先后不一,其进入退出也必然分为各种层次,趋势拐点的形成较为缓慢。故此我国房地产冷热交替十分猛烈。房地产企业一会吃撑了一会快饿死了。
我们在处理房地产危机时采取的措施特别是救市措施是十分值得商榷的。比如利用利率,按揭比例等所谓的市场化调控手段在我看来就是东施效颦,在牛市时期,那点利率的增幅远比商品价格上行所带来的利润少,这点阻力不能起到遏制房价快速上行的目的,而在熊市,又无法阻止房价的快速下行。
即使是现在的救市措施资金纾困房企,于我看来也是存在道德风险,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行为,政府为何要托底?不就是因为其绑架了国民经济吗?赚了钱地产商大块朵颐,亏钱把烂尾楼留给社会,反正政府必须要救。形成市场与政策的博弈。但这种游戏于大众公平吗?于社会有益吗?
因此房地产合理的调控机制应该采取类似银行存款的准备金机制,政府卖地收入必须以一定比例(例如30-50%)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基金在房地产市场好的时候可以购买国债,在房地产不好的时候可以视情况以骨折价(决不能以市场价,这是对房企冒险行为的惩罚)收购房企无法履约的项目,保障项目的推进交付购房者使用;房地产企业在购地时就应承诺在申报期限内完成,否则土地使用权零元收回,政府用地价收入中的稳定基金支付建筑企业保交楼。这样的好处一举多得,①极难形成烂尾楼,也不会使建筑企业陷入困境,保障了就业②购房者得到了住房,促进了装修家具电器汽车等二级消费③亏损由胆大妄为无视风险的房地产老板或者高杠杆放贷给房企的银行承担。政府救治毫无道德风险。
这种模式可以参考中国平安保险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 Fortis Group)股份,及其瑞士信贷收购案中政府的处理办法。我08年重仓投资过Molycorp稀土公司就有一段惨痛经历,其一直经营不善,后来被橡树资本收购,我的股份价值归零。房地产老板享受了利润就应该承担相应的风险,以恒大为例,恒大可能还在,并且运行好好的,但是许家印的股权全部被国家接管。
经济结构调整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民经济中的各个行业盘根错节,那种完全抛弃旧循环直接切换到新循环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造成的危害极大,
④金融业及资本市场
如果实体【关乎物的处理:一二产业】是现代经济架构中的骨骼,依附于骨骼的服务业【刨除金融业的第三产业】是皮肉,那么资金就是隐含价值的血液,金融业是血管,央妈就是心脏;金融业有点类似深度学习算法中的损失函数,是用来发现过滤好的经济行为;第三产业都是必需的消耗性产业,本质就是消耗一二产业产生的价值,货币流动就是这种消耗的表征;如果建立一个经济活动的黑箱结构,很容易看出来这个黑箱吞噬物质和能量,排出物质与热,从而维持这个结构低于环境的熵值。
金融业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在于发现价值,并提供足够的养分,因其不直接参与价值创造而是通过降低价值创造中的成本而体现自身价值,所以很容易建立一个不等式,那就是金融业节约的钱必需小于金融业自身消耗的价值,才有存在的必要,否则就纯粹是一个豢养造粪机器的行业。看上去很重要,其实没卵用。
而现实是现代金融业如同肿瘤,不断的消耗养分壮大自己,其存在是基于掠夺破坏身体其余部分养分的方式,其存在价值异化成了,你提供给我养分我就不攻击你,类似黑道保护费的寄生价值体系。我引用一下国家统计局2024年三季度的行业数据,金融业GDP2.668万亿,远高于号称支柱的房地产1.6598万亿,甚至接近农林牧渔的2.8451万亿,也就是地里产出的所有东西刚好够养活金融业,其他产业吃什么?我不相信如此高的占比是基于其正面价值。无论如何现代金融业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去伪存真,否则就会给这个世界发出一个错误的价值信号,形成巨大的资源错配,最终造成系统崩溃。
同样,资本市场设立的初衷也是基于价值发现的功能,但是制度设计者往往只看到了好的方面,却没有限制其坏的方面,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算法漏洞,任何稳定存在系统都可以用一个收敛函数描述,而没有阻尼的线性系统无法收敛,成为开放性系统,何为开放性系统,崩溃解体的系统就是,癌症的发展也是。
⑤债务
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就是债务膨胀,债务的另一端其实对应的一定是某些实物或其等价物,可能是生产能力,可能是人口增长存续【不参与劳动提供价值创造的人是债务危机的根源】,对于一个用债务扩充其生产能力的国家,债务金额的大小从来不是问题。
传统的经济学通常认为印钞会导致通货膨胀,特别害怕恶性通胀,其实肤浅了。以中国为例,因为债务结构大部分在生产能力这里沉淀【产能过剩】,并不存恶性通胀的基础。债务危机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抹除债务,也无需因此担心人民币的币值,因为货币币值本质上是生产能力【国家信用】背书的。只要是利用这个生产能力提升自己未来的生产能力,根本不会引发恶性通胀,只要你手上有别人想要交换的东西,你的国家信用基础就不会出现问题。
⑥消费
⑦公务员架构
⑧对外贸易
我们从个体微观来衡量人类的经济行为,其实非常简单,假如我是一个原始人,那就是获得并消耗,因为食物保存不易,需要消耗多余的力气,如果外部资源足够且易于获取,我最佳的模式就是消耗多少取多少;推而广之,无论有多少人我都可以用∑符号抽离其本质属性简化成一个人;但是现实除了本质属性,数量的变化会在其他维度派生出某些属性,比如三个人,很容易就会引申出一个序列维度,更遑论每个个体自带的数值参数参差不齐,必然会在局部形成一种扭曲的价值观,而这种扭曲的示范效益演变下去,会给全体施加一个扭曲的合力,这时候系统表征就会看上去十分畸形。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财富不断增长,国家在追求经济不断的增长,没有一个个人或者国家在预期明年的时候会设定一个低于过往的目标,在局部个体视角这看上去毫无问题。但是从来没有人去思考这是否合理和有必要,就如同一个人今天吃一碗饭,到了后天要吃三碗,下礼拜下个月怎么办?实质增长从来不是一个线性的玩意,由于地球资源的限制,总量终究会无限趋近于一个极限。这时候你的正增长就会以别人的负增长作为代价。从而导致一部分人被时代淘汰。不甘淘汰的人就会提供负面价值增加你的成本,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一个人为了获取的劳作久了会需要休息,国家,企业也需要一种休养生息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是绝对无法提供的,因为任何一篇可行性报告目标都是十年二十年回本。但是你为了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设定了行为准则,那必定会成为这种错误行为的买单人。取用有度,这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国家未尝不是如此。
假设地球有一天,国家消亡了,只存在一个大政府,那时候的五年十年百年计划会是什么模样?我可以肯定不是GDP的无限增长。否则你一定会发现很多吊诡的事情,比如我们国家如今号称世界工厂,这些年的口号一直加大实体经济的投入,其结果必然是产能过剩,也必然是外部竞争对手给你输出负面价值。事实就是生产的传统物质财富形态增长的极限已经接近了,你继续加大投入,产出不会增加,自己卷同时也卷别人,大家都活的很累。
所以,出路在何方,一个大的思路,创造一个被大家忽视的公认价值,这个价值别人没产业,也就不存在吃掉别人蛋糕的问题,再让大家一起追求这种价值或其等价物。比如我们的高铁,低空交通工具,美国的比特币【反面典型】。。。我们强大的基建能力,和整整一代人的基建劳动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房地产是我们的支柱产业,能继续搞吗?必需搞,住房是中国唯一不能被外国产品替代的最大内需行业,只是不能在原有的低水平基础上重复,就如同以前住砖瓦平房,现在住电梯房,以后呢,智能住宅?未来的住宅该是什么样的?未来的服装是什么样的?换着花样玩,大有可为,学界也应抛弃数百年学习西方的桎梏,从人性,人的需求这个层面发掘,树立新的价值体系,有了需求人才有工作的动力,这才是完美闭环。
至于增长的本质,人类几千年在一个极限框架内,增长的是系统的稳定性,冗余度,科技水平,生产能力【潜在生存必需品的获得能力】,并不是那些终归会折旧消散的实物价值。所有的增长都是一个基于人类价值体系的虚拟数字符号,你想怎么玩都可以,但都不能脱离能力提升这个主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