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不让我们纪念周海媚?
著名演员周海媚因病去世,喜欢她的观众发文纪念,因为喜欢她的人多,因此纪念的声浪就比较大,果然,这个状况很快引来了咱们见过多次的批评——那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学者去世也没见你们这般哀伤,那些为国戍边的军人和模范人物离世也不见你们长篇大论地纪念,一个演员、明星、戏子去世了,你们就如此如丧考妣,他们为国家民族做了什么,不就是唱了几首歌,演了几部电影几部电视剧吗?
最近这几年来,类似这样充满戾气的言论在网上汗牛充栋般地存在,就仿佛真有一个群体在积极维护前文所说的人群的声誉和威望一样。
这次周海媚去世,她作为在内地有巨大声望香港演员,演技好,积极爱国、热衷公益,因此而收到内地观众的普遍认同,尤其是她塑造的人物形象经典而深入人心,有的人物甚至没有人可以代替,这样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香港艺人,为什么就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纪念呢?实际上那些热爱周海媚的观众纪念她,绝不仅仅因为她塑造胃那么多经典形象,更在于她爱国,有着对祖国最深刻地认同感。那帮港独搞占中运动的时候,周海媚毅然到北京买房定居,并多次签名声援香港的爱国群众,支持特区政府的正确施政作为。这样一个在关键时刻坚持民族大义的爱国演员,她的离世,当然会引起所有爱国者的悲伤,因为悲伤而发声悼念。
为什么会有人出来反对人们对周海媚的纪念,两种偏执在作怪:
一,他们认为只有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的演员才是真演员,而港星多为选秀出来的,没有理论基础,表演必然很表面,缺乏内涵。
首先我们承认科班出来的演员确实能够更优秀,对剧本的理解、对人物的把握、情绪的控制,等等,都有专业的理论作为指导。而且严格的历史文化训练,使得科班演员更能深刻的理解人物,而表演心理学、肢体语言学等表演专业的训练,则能使得人们更立体地表达人物内心。但万事万物不是绝对的,表演出了专业学习,同时还看重实践锻炼。老一辈演员诸如朱旭等,他们都是在具体的为人民服务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谁敢说他们塑造的人物不立体,不经典。港台演员的成长环境跟内地解放前非常相似,没有相关院校,完全靠选秀和实践来锻炼演员,类似周海媚、周润发、张曼玉、张艾嘉等等,他们的表演贴近现实生活,自然且真实。
第二个偏执即是只有科学家、军人等公共话语体系里的崇高者去世应该被纪念,而艺人这种旧社会被成为戏子的人不配。
人性最悲哀的地方就是自我轻视并带着惯性轻视别人。我想要请问这些自我轻视的人群,这个世界只有一个认知吗?或者这个世界只能有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不能纪念向周海媚这样在两岸三地都有着巨大影响的演员呢?说实话,各种所谓的专家和大咖,有几个能向周海媚这样成为公益家呢?
为什么人们一纪念自己热爱的优秀演员,马上就会有一堆人跳出来各种道德绑架?
我提醒我们的社会大众,世界是多元的,文艺家、著名演员也是社会的栋梁,他们为世界提供了精神财富,让人类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们为人类做出贡献,那他们就应该得到尊敬,当他们离去之后,就应该得到人们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