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制作所执行役常务、中国总代表明田笃弥: 我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有三个来源
观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特征。改革开放之初,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速一直很高,如1984年甚至达到15.20%,但直到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GDP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却并不是持续增长的,如1978年为1.7275%,1988年反而下滑到1.6150%。大致从1998年开始,中国经济不仅增速快,而且GDP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也在快速提升,这个比值2008年已达7.1651%,到2018年就飞跃到了16.0695%。中国经济的规模优势越来越突出。
2018年以后,尤其在新冠疫情等打乱了世界经济发展节奏后,中国经济发展在速度、规模之外还要追求质量,“高质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让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这其实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在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日立迅即在1979年成立了北京办事处,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少数外资企业之一。一开始,中国消费者熟悉的是日立的家电产品,而现在,日立在华业务已经涵盖能源、医疗健康、智慧城市、IT等多个领域。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时候,2023年4月,日立制作所执行役常务明田笃弥出任中国总代表。日立在中国的经营方针如何应对不断升级的中国市场?在中国的具体经营目标有哪些?具体到笔者所关心的问题,又和下述背景有关。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数据看,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速可望为5.0%,2024年为4.6%,高于世界平均值2.9%,也远超美国的1.5%、日本的1.0%。而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2023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速均为0.6%,2024年欧盟经济增长1.3%,欧元区增长1.2%,也远不及中国。
2022财年(2022年4月1日到2023年3月31日),日立在中国的销售额是700亿人民币,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12%。日立在中国的员工是4.3万人,相较而言,日立在欧洲的员工也是4.3万人,但是销售额占了全球的14%,比在中国多挣了100亿元。
所以,我的问题是:日立在中国的销售额能否超过其在欧洲的销售额?
对此,明田总代表说,“如果我们能够紧跟中国的速度,抓住其中的机会,相信将来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能够赶超欧洲。”
明田总代表的信心来源有三。“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增长空间大,有足够的潜力可供挖掘。”此其一。
其二,日立在中国拥有诸多可以共创价值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且具备相当的品牌优势。“日立长期在中国开展业务,为数众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分布在众多领域,已经为中国社会充分接受,并且得到了相当好评。在中国,日立几乎无人不知,知名度非常高。”言及此,明田总代表充满自豪。
其三,来自明田总代表对中国经济体制一个特征的观察。“中国的政府和社会在发展经济上总是雄心勃勃,会设置远大的愿景。现状与愿景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差距越大,政府和社会就会将越多的资源投向相关领域,这样,相关企业就会获得越多的发展机会。日立会在中国寻找这些重点发展领域,力求抓住机会。”
中国正在寻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追求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中央政府指出的最具战略意义的转型之径之一,是推进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OT(操作技术)与IT(信息技术)的融合,这一方面已经成为共识,另一方面,“共识”之下依然语义不明,歧路连绵。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制造业企业,对于日立这样的跨国企业来说,这其中就蕴藏着无数的市场机会。
在全球,日立是一家在“OT+IT”深度融合方面做得很出色的企业。作为一家老牌制造型企业,日立拥有OT的传统优势,自不待言;同时,日立又有多年IT研发与应用的丰富经验和众多产品,而且多在日本和国际市场上验证过,拿到中国后,再结合中国产业升级的需求做本地化开发,往往能很快获得广泛的应用场景。
“日立现有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中国客户那得到广泛使用。此外,中国市场对于产品及解决方案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明田总代表说,为此日立会贴近每个客户去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并且通过日立一贯提倡的“协创”方式来帮助客户发现课题、解决课题。
明田总代表还特别强调了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和日立的相得益彰之效。他认为,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已有相当的水平,发展出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这样的巨型互联网平台。“我们的优势是IT、OT融合于一身,而互联网平台的突出意义是提供高水平的IT基础设施。所以日立和平台企业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补与合作,可以携手帮助中国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目标。”
“将日立‘IT×OT×产品’三者融合的经验提供给中国企业,在帮助中国企业飞得更高更远的同时,日立本身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明田总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