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外交前沿阵地的好队伍

1990年11月14日我从海湾返京后,外交部西非司领导通知我尽快去巴格达赴任,离京时间安排在12月上旬,还有三周时间准备。我的夫人李中也是外交官,此次与我同行。

我们便行装从简,订好机票,从北京出发,途经沙迦和安曼。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空中封锁,只允许从约旦首都安曼到巴格达的客机来往。我们在安曼短暂停留,同张德良大使和馆内外交官叶水林等交换了对形势的看法。大家的倾向意见是“凶多吉少”,看来战争难以避免,约旦也难避开战争之乱。

12月9日,我们飞往巴格达。这是两个月中我第二次飞往巴格达,空中飞行不到一小时,降落在萨达姆机场。飞机徐徐向停机坪滑行,从机舱口往外看,暮色降临,指挥塔高高耸立,顶端的导航灯光闪烁。这时候,我看到另外几架波音飞机准备起航。地勤人员、充电车、冲水车忙忙碌碌。机场似乎操作如常。候机大厅乘客不少,但国际航空的办事处空无一人,走来走去的机组人员和空姐都是伊拉克人。

伊拉克礼宾司官员迎过来,带我们进入贵宾室。使馆领导都来了,大家已见过一面,都是我即将共事的战友。

作为大使,我终于踏上了伊拉克的土地。从这天到再次离开巴格达,我们经历了海湾战争爆发前的37个日日夜夜。

可能是旅途劳累了,第一晚睡得很香。第二天一早,夫人埋怨我怎么那么大的呼噜声,还有粗有细、有高有低,吵得她一晚上不得安宁。

12月10日清晨,我到使馆各处走走。晨曦下,馆舍一片宁静,一片绿色。三栋大楼分散坐落在南北西三面。花坛、树木、游泳池、亭台水榭,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上次来到使馆已是晚间,紧张忙碌,压根儿没有好好看看馆舍是什么样子。早就听说驻伊拉克大使馆的建筑是得了奖的,果然名不虚传。池塘中的小亭子用大理石铺成,亭内石桌、石凳,亭上雕梁画柱,似乎苏州园林搬到了这里。水塘中硕大的金色鲤鱼,少说有三四十条,看到有人靠近,纷纷聚到塘边觅食,塘内水波荡漾,锦鲤上下游动,一片红色涟漪,煞是美丽。突然,水塘上落下几只大鸟,白色,像是海鸥,悠闲自在地在水中游动,看样子是使馆的常客了。

官邸坐落在院内西边角落,二层小楼。后侧有一个露天游泳池。我想,能在伊拉克使馆工作,有这么好的馆舍,比北也门的使馆可是强多了,真是福气,多好的地方呀!就是……别打仗呀!

使馆外面有一大片开阔的荒地,很远处有一栋刚刚落成的自色建筑物,外边有大兵把守。后来知道,是科威特驻巴格达大使馆,竣工后还没等开馆,主人还没入住,伊拉克就把人家的国家给占了。科威特有派驻伊拉克的大使馆,这可是科威特是主权国家的铁证呀!后来的日子里,经常看到建筑物戒备森严,里面灯火通明,身穿复兴党党服的人出出进进,原来这里成了伊拉克党政头脑人物开会的地方,后来又听说成了阿齐兹的办公机构。国际法规定,使馆所在地是派驻国的领土,外人不得侵犯。

强盗坐到别人家里来了。伊拉克此举,和入侵科威特领土不无二致,连科威特使馆也不放过。吃了肉不吐骨头,侵犯科威特主权,侮辱了科威特人民!

500

海湾战争前夕,撤离使馆前留守小组开会。

我心里盘算着,从今天(12月10日)到联合国安理会给萨达姆的撤军期限(次年1月15日),还有整整37天。战争会不会打响,不由我们来定。工作要立足于“打”,不能有侥幸心理,这样才能少些被动、少些损失。

当天上午,第一件事,召集领导班子,传达国内指示。大家看法一致,当前两件事最为重要:一是备战应变,准备美伊开战,巴格达将成为战区;二是做好形势调研。局势发展难以预料,萨达姆下一步如何动作,我们身在伊拉克,这个任务要完成好。动态调研、静态调研都要做,一定意义上,第二项任务难度更大。

90年代初期,网络信息很不普及。我们进入一个被封锁了四个月的巴格达,消息十分闭塞。政府严格控制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一个调门。看报纸看不出什么名堂。不能被当地媒体牵着鼻子走,调研要体现出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否则抓不住重点,还乱了自己的方寸。不能老待在使馆里,要走出去。

使馆领导心齐,队伍健康向上,积极努力。“8·2事件”以来,工作量加大许多,生活条件不如过去。

科威特“万人大撤退”,全部人员取道伊拉克,从巴格达前往约旦首都安曼。经历过“大撤退”的同志们对我说,当时中国劳务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进入伊拉克,经巴格达开往伊约边境。使馆经参处派人四处寻找失散迷路的车队,引导他们在某地集中,给他们送去食品和水。

在中国劳务(也包括100名台湾同胞和香港同胞)撤退过程中,伊拉克方面比较配合。一路上各道关卡只要看到挂有中国国旗的车队,听到来人说一声"CHINA",他们就会放行。当时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外交部、经贸部等部门,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保证所有中国劳务安全撤回国内。中国民航共出动24架次包机和航班接送劳务人员回国。

还有一件事,一定要提一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随即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的第19省,同时要求各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必须在8月6日之前关闭,否则,过期就不再享受外交人员待遇。

中国驻科威特使馆和经商处的人员要相继撤离。但是大量财产没有来得及转移,人员撤离后肯定会被抢劫一空。使馆请示外交部后,决定派人进入科威特抢回使馆财产。办公室小梁和经商处李小兵,加上两名司机奉命执行抢回任务。当时,大量难民都在往外逃,他们却逆流而上。科威特城里到处是荷枪实弹的伊拉克大兵,可以说是危险无处不在。他们开着两辆使馆车,又租了两辆厢式卡车,不顾500多公里的长途奔波,到达科威特后连夜装车,尽可能把使馆内的电器等贵重物品装到车上,其间不时有伊拉克大兵上前盘问。小梁等四人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抢救了大批财产。

面临突发事件,使馆全力以赴,安全地把万人送到约旦,奔赴科威特抢回使馆物资。这真是一支无愧于周恩来总理要求的外事队伍:“外交人员就是文装解放军”。

-END-

文字转自 |《三进巴格达》

作者 | 郑达庸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