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的高等教育直截了当,不需要张雪峰老师,但是中国家长非常需要

关于这个问题说几句:#你怎么看张雪峰式的饭碗思维#
是学一门实用技能、谋到一份糊口的好差事,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自己的理想。“饭碗思维”适合每一个人吗?你怎么看张雪峰式的饭碗思维?
首先,“饭碗思维”有什么不对?欧美的高等教育其实比较直截了当,把高等教育的目标分成“就业型”和“研究型”两种。你说这是不是“饭碗思维”?它与“理想”有什么矛盾?选择一个符合理想的饭碗,这是最好的事情吧!
不过,他们把最终选择推后:很多大学二年级才选专业,大学二三年级还能有机会转系转学校,甚至到了考研究生还有机会选“授课型”(面向就业市场)和“研究型”。
他们不需要张雪峰。
大学里的学业顾问、老师、以及你自己--需要选择时,已经是成人并且经历了至少一年的课程,已经了解自己将要选择的主修是什么玩意儿、它和自己的理想与兴趣到底对不对的上,还已经有了它最基础必修课程的基本感受,这些,会让你做出更适合的选择。
大二选定主修是欧美很多大学学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还有到了三年级发现自己不适合数学从普林斯顿数学系转到哈佛学商科(携程的创始人)、觉得大学没意思干脆去创业(比尔盖茨)、觉得哈佛博士太无聊两天就不读了(马斯克),也有就业和创业到80岁觉得很想念个博士就去读的(金庸)。
中国却把这个选择提前,提前到初中(选文理科)、高考,这时,孩子本人对需要选择的对象根本就肯定一片茫然,家长也一样隔行隔山,而且选了之后,基本在此后教育阶段就不再有改错的机会。
事实上今后只能面临就业型选择的绝大多数考生及其家长,这时几乎陷入要开盲盒的境地,就非常需要张雪峰老师。
对,是现实决定了绝大多数家长需要这样的顾问:张雪峰。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