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9个涨停板!预制菜的春天来了?
12月7日(今天)下午2点半左右,预制菜龙头股惠发食品(603536.SH)收获了10天来的第9个涨停板。
这第9板来得有点意外,也比较强势。因为昨天它走出了一波天地板,今天开盘也继续下跌,谁知道竟在尾盘涨停了。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炒作的成分在。不过有个现象也值得注意:除惠发食品外,盖世食品、唐人神等预制菜概念股最近的股价也都呈上涨趋势,整个预制菜板块在二级市场格外活跃。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进校园的风波告一段落后,预制菜最近又发生了什么?
据餐宝典观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传统”,二是“新潮”。
自从2021年底预制菜的概念开始风靡以来,过去两年,每到岁末年初,预制菜的股价整体都会迎来一波上扬。其中的缘由,或许是因为元旦、春节期间市场对预制菜的需求变旺了。今年也不例外,最近这波股价上涨,不过是预制菜板块在“例行公事”。这便是“传统”。
除了“传统”,今年预制菜行业也迎来了一些新情况。特别是前不久,传出马云要进军预制菜的消息,市场狠狠地受了一回刺激(惠发食品的股价就是从那时开始暴涨)。不过该传闻很快被澄清,而且与之相比,随后的这则传闻更值得被关注。
11月底,一份关于征求预制菜定义意见的红头文件在网上流传开来。文件落款为“国务院食安办秘书处”,其上标有“此件不公开”。由于并无官方确认,文件真伪尚不确定,不过其中传递的信息却直指当前的核心问题,也是餐宝典此前指出过的问题——预制菜现在“名不正言不顺”。
文件明确指出,预制菜“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水饺、馒头、包子、方便面和主食套餐(盒饭)等”。这个定义如果能够落实并推广开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将对整个预制菜行业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过去两年,预制菜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概念。现有的各类标准和地方政策,所依据的都还是“4R”概念(即热、即烹、即食、即配)。而按照这个概念,预制菜就成了一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不光餐厅用的半成品菜是预制菜,就连超市货架上摆的方便面、火腿肠也都是预制菜。这显然极度混乱,也必然没什么指导性。
简而言之一句话:起源于国外的“4R”概念,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需要的预制菜,是真正意义上的预制“菜”。
网传文件在预制菜的定义上不墨守成规、不贪多求全,让人不禁希望它是真的。
定义上的“顶层设计”引人关注,一项新的规章制度则已经开始实施了。12月1日,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办法》中涉及预制菜的内容不少,并且还增设专章明确了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的具体要求。
在地方层面,11月底广东、江苏也有新动作。27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江苏省食品安全条例(草案修改稿)》,进一步细化强化各方监管责任,增加了关于预制菜的监管规定;29日,广东省标准化协会发布了团体标准《预制菜 汤类罐头食品》,规范罐头汤类食品的生产经营。
2023年对预制菜来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一方面,有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这样的重大利好;另一方面,又有进校园被大范围强烈抵制这样的重大利空。但无论怎样,随着餐饮连锁化率的日益提升,预制菜越来越普及的趋势是不会变的,也是不可逆的。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争议在所难免,进两步、退一步的螺旋式前进,也很正常。
NCBD(餐宝典)的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2022年达到4221.3亿元,同比增长34.1%,预计到2025年接近9000亿元。预制菜方兴未艾,未来大有可为。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