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1周年 这些刷屏照片背后的故事更让人震动
军报记者
今天是2019年5月12日
11年前的今天
一场里氏8.0级的地震突袭了汶川

巨大的破坏力
将无数鲜活的生命
推向生死边缘

2008年5月13日,都江堰市聚源中学,一名家长瘫软地跪在地上,紧紧地握住遇难孩子沾满泥沙的手。朱建国 摄
满目疮痍
举国同悲
一声令下
部队紧急开赴灾区
展开救援

2008年5月13日,驻武汉空军某部派出大批解放军官兵携带救灾物资及用具,飞往四川支援救灾行动。新华社发 周国强 摄
他们跋山涉水,昼夜不休
他们争分夺秒,众志成城
与死神赛跑抢回了
一条又一条生命
留下了许多感动
亿万国人的影像
永恒的瞬间
无言的历史
今天军网微信就带你
探寻那些经典照片
背后的故事
……
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

11年前,军事摄影工作者刘应华这幅名为《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作品,曾占据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版面,成为抗震救灾中最具代表性的图片之一。
2008年5月13日清晨,时任航空兵某团指导员的陈进,带领救援先锋队,向距震中仅有10余公里的银厂沟挺进。
行至东林寺,官兵们营救出一位脊背受重伤的妇女,他们从废墟中扒出门板、条木、电线,做成一副简易的担架。
轻轻晃动对于脊柱受伤的人来说都是折磨。头顶有飞石,脚下是沟坎。官兵们在废墟乱木丛中前进,尽全力保持担架平稳。
经过3个小时艰苦跋涉,他们终于来到峭壁前。此时,这里已聚集了近百副担架,还有上千群众。
官兵们拿起铁锹在悬崖上铲出一个个供人站立的小坑。而后他们分成两批,自下而上,在峭壁上依次站立,伸出双手,搭起了“生命的阶梯”。
道路抢通前,官兵们在这条“阶梯”上守了两天两夜。据统计,通过这条“阶梯”转移被困群众8000余人,其中伤员600余人。
空降十五勇士

2008年5月13日凌晨,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受命指挥一支突击队空降震区参加救援。这是空降兵成立以来,首次以空降形式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
当时,地震灾区道路损坏严重,位于震中地带的茂县已成“孤岛”。空降兵成了进入灾区了解灾情的最后希望。
5月13日早上,他们飞赴震区。由于机身结冰,舱门无法打开,飞机在震区上空转了一圈不得不返回成都机场。
指挥部决定由一支小分队使用翼伞先行空降,再引导大规模空降空投。这是一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空降。
茂县为高山峡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狭小,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他们要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跳伞。对于通常在数百米高空跳伞训练的伞兵来说,这无异于生死“盲跳”。
14日上午,天气好转,一架运输机搭载着伞兵们飞向震中,趁着云层中露出一丝狭小缝隙,李振波、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雷志胜、赵四方、刘志保、赵海东、郭龙帅、李亚军、刘文辉、王磊、王君伟、殷远等15名勇士分两批跃入云海。
最终,15人伞降成功,他们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跳进了“孤岛”茂县。
空降震中后的7个昼夜里,他们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上报重要灾情30多批次。
他们还在茂县、汶川沿途开辟机降场6个,引导机降、空投20多架次。其中,在汶川开辟的首个机降场,为震中地区输送了大量救援物资;在茂县牟托村开设的空投、机降点,解决了附近10万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的困境。
“最美微笑战士”

画面中这个抱着婴儿微笑的小伙儿是当时解放军驻渝某红军师装甲团战士盛于峰。
汶川大地震发生当晚,盛于峰所在部队接到前往灾区救援的命令。冒着余震的危险,他们连夜向地震重灾区北川挺进。
2008年5月13日,他们进入到北川县城,立即投入到艰苦的救援行动中。
14日下午,盛于峰所在营再次接到指令,唐家山堰塞湖随时有溃坝危险,北川县城安置的群众需要立即撤离。
在通往县城的一处断桥边,有上千群众正从这里转移上山。远远地看见一位老奶奶抱着一名婴儿在人群中艰难行走,盛于峰跑上前去,把婴儿抱到了怀里,护送着他们走了4公里山路到达山顶。
他扶着老人在一棵大树下歇息,怀里的婴儿突然“哇哇”哭了起来。盛于峰用右手托着婴儿的脖子哄着她,小家伙露出了笑容,盛于峰也开心地笑了……
这一动人瞬间恰好被路过的记者拍摄到,通过媒体和网络传播,很快成为抗震救灾中知名度极高的一张照片。
当我们被巨大的悲痛笼罩时,一个微笑能抚慰心灵,给予人莫大的温暖和力量。
敬礼娃娃

这个孩子叫郎铮,地震发生时,他的左手被压住动弹不得。一名官兵奋力刨开残砖碎石,从缝隙中爬到他身边,伸手抱他。他压住的左手被牵扯着,痛得哇哇大叫。
外面的几名官兵立即找来木棒、钢钎,合力撬起压着他的水泥板,趴在他身边的人将他拉出抱起,另外两人蒙住他的眼睛、护着他的头钻出废墟。
官兵们就地捡起一块木板作为担架,用一条绷带将他固定好。担架被抬起时,他抬起右手,向救他的叔叔们敬了一个礼。
这个瞬间,被《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用相机定格下来,并通过媒体迅速传播、广受关注。郎铮也被称为“敬礼娃娃”。
郎铮获救后被送往医院。父亲郎洪东、母亲吴晓红,对救出郎铮的部队官兵心存感激,托人寻找救命恩人,可一直没有准确消息。
直到在电视直播上,看到时任原成都军区某红军师师长王凯讲述部队官兵在北川抗震救灾的事迹时,他才知道救命恩人,应该就是这位师长和他率领的官兵。
团卫生队士官查万军看到照片,一眼就认出来:“我给他包扎的伤口,左前臂!他是坦克二连班长陈德永、修理连班长安贵荣、战士陈龙一起从废墟里救出来的!”
再问他们三人,他们回答:在曲山幼儿园的废墟中救出来好几个孩子,救出后就交给后送组送往救护点,不记得有没有这个孩子。
找到担负后送任务的一营战士李帅、赵兴满,得到的答复是:“当时忙成一团,担架一上肩就赶着往救护点送,小孩敬没敬礼,谁也没注意……”
犯愁之际,有人灵机一动,最终靠迷彩服的纹路确定了救郎铮的战士。
当“敬礼娃娃”已闻名全国时,救出他的官兵却未曾注意到自己也被定格在镜头里。
“长大我当空降兵”

画面中,这个举着“长大我当空降兵”横幅的孩子叫程强。
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家住四川什邡的程强正和小伙伴们游泳。当他从池塘里爬上岸,看到眼前的村子已变成一片废墟,很多人在空地上抱头痛哭。
当他和家人陷入恐慌和无助的时候,是空降兵官兵打着“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红旗,进入什邡救灾。持续97天的救援和重建,官兵们不仅为受灾群众重建了家园,更带去了希望。
在最后送别救援部队的人群中,12岁的程强举起了“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这一幕,成为汶川灾区群众为人民子弟兵送行的经典画面。
“空降兵救了我,给我埋下了一颗想当空降兵的种子。”回想起来,程强才意识到,地震后那段懵懂的记忆,给他带来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高中,程强报名参军,他不仅成为了一名空降兵,还是“黄继光班”的班长。
“长大后,我真的成了你”。他终于和自己心中的英雄比肩而立。
当灾难来临时
他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
冲锋在前
为我们打开生命的通道
当悲伤笼罩时
他们又是我们
最温暖的慰藉
最坚实的依靠
真正的英雄就像是火把
它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
又是温暖和力量的来源
感谢你们的守护
又到一年“5·12”
愿逝者安息
生者坚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军网微信;资料参考: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解放军报、中国军网、人民网、老兵e家 等)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1年后经历汶川地震的他们在干嘛
来源 | 共青团中央 综合整理自中国新闻网、央广军事、人民日报、中国之声
部分图片来源:中新社摄影部出品、中新网图片部整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你在做什么?

制图:叶旺
一转眼
汶川地震十一年了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中国 汶川
大地震颤,山河破碎
到处是残垣断壁,满眼是生离死别
8.0级地震,近7万人遇难,举国同悲

2008年5月19日,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泥石流掩埋了一个村庄。(中新社记者 贾国荣摄)
那一刻
如末日降临
周围的一切夷为平地
无数生命在一瞬间戛然而止
悲伤、无助、漫长……

汶川县映秀镇地震后惨状。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2008年5月20日,汶川震区民众快速通过山体滑坡险段。(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2008年5月14日,在汶川地震中受伤的儿童。(中新社记者 邹宪摄)

2008年5月16日,汶川县映秀镇两位居民看着地震后被毁的家园,不禁痛哭失声。(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摄)

2008年5月19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民众为地震遇难者默哀,一位来自四川的男子高举右手为家乡加油。(中新社记者 富田摄)
救援!救援!
活下来,是唯一的愿望
那是一段不管过去多久依然疼痛的记忆
但是,我们依然要铭记
为那些逝去的生命
为危急时刻的生死救援
还有中国人民面对灾难
表现出来的坚毅、勇敢、团结


汶川大地震发生13分钟后
军队启动应急机制
1小时后,1.6万人开赴灾区
72小时中,先后调集14.6万人投入救援

他们,逆行而上
奔向坍塌的房屋
搜寻生命的迹象

他们,飞跃而下
直降支离破碎的大地
带着争分夺秒的信念

他们,穿梭在废墟间
徒手挖地搬砖
只为寻找生命的迹象


他们,用身体搭建人梯
护佑危难中的生命
绝不放弃每一丝希望

他们,不管山路崎岖
争分夺秒
为一个生命而努力攀登

他们,对着不谙世事的孩子
露出了最柔情的微笑
像是告诉他:宝贝,别怕

他们,安抚着受伤的老人
别害怕
我们背你到安全的地方

他们,身影不停穿梭在挤压的瓦砾中
从死神的黑手里
抢回来了生命的奇迹
他们,是灾难中的光芒
那群身穿迷彩的子弟兵离开了
灾区人民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
而当年那些获救的小孩
有的,如今也成为了“他们”

他叫强天林
余震时险些被滚石砸中
一位迷彩叔叔将他推开
离别时,叔叔说:
你要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后来,他考上了军校
成为了一名解放军
十年后,他找到了那位已转业的叔叔


他叫程强
送别解放军时
他高举着“长大我当空降兵”的牌子
2013年
他参军入伍
后来还成为了第38任黄继光班班长

他叫蒋雨航
在掩埋125小时后被消防官兵救起
创造了生命奇迹
他说:消防官兵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希望将更多的爱
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后来,他实现了愿望
服役于上海消防某部队


她叫余倩
地震后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后来,她成为了
解放军某部通信团值勤站下士
军史馆兼职讲解员

他叫黄崟
在灾区安置点受到志愿者照顾
分别时志愿者说:
你成为军人
去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就能找到我
后来,他立志从军
成为了一名排爆战士
也找到了曾经的恩人


地震无情
但没有人放弃希望
无助和绝望是暂时的
所有人都坚持一个信念:
要活下去,要活得更好

2009年1月2日,北川县一名妇女背着儿子接收解放军免费运送来的红砖,准备请人帮助重建家园。(中新社记者 贾国荣 摄)

2009年9月2日,汶川映秀小学100多名学生借校开学。(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摄)

2011年3月20日,羌族男青年董伟与藏族女青年孟洁在汶川映秀新家园举行婚礼。(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摄)

2011年1月28日,震中映秀镇张家坪村村民搬进了新家,再生育家庭抱着双胞胎拍摄合影。(中新社记者 张浪摄 )

2011年4月19日,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汶川县水磨镇开幕。(中新社记者 安源摄)
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
一定有能造出天堂的力量
灾难后的他们更勇敢
重建家园的决心更坚定

2011年5月6日,由澳门政府援建的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第五小学新校区正在施工。(中新社发 李向雨摄)

2011年6月7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都江堰铁路郫县至彭州支线加紧建设。(中新社发 曹宁摄)

2012年11月29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映汶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摄)

2013年5月12日,四川省什邡市108个“地震宝宝”齐聚千年古刹罗汉寺,共同度过五周岁生日。(中新社记者 张浪摄)
既然活了下来
就要活出精彩
哪怕是身患残疾
哪怕成为孤儿
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
生死之外,一切都是小事

2014年8月15日,在地震中失去手臂的女孩雍茜正在色彩名师阿旦的指导下练习绘画。(中新社记者 陈超摄)

2015年9月18日,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四川游泳队运动员“无腿蛙王”代国宏,在残运会赛场向女友苏思妙求婚成功。(中新社发 钟欣摄)

2018年5月10日,汶川地震幸存者马元江使用机电智能仿真手进行工作。(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摄)

2018年5月9日,280名当年地震后的孤困儿童相聚在成都“安康家园”,与照顾自己的“安康妈妈”重逢。(中新社记者 张浪摄)
如今的汶川
青山绿水、高楼林立
如今汶川的人们
继续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2018年3月22日,航拍四川德阳绵竹市清平镇,该镇已建成为生态旅游小镇。 (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摄)

2018年4月,航拍震后重建的映秀镇。(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摄)

2018年4月,航拍震后重建的映秀镇。(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摄)

2018年4月,俯瞰北川新县城。(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摄)

2018年4月22日,孩子们在汶川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前玩耍。(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摄)

2018年4月30日,汶川青山绿水鲜花盛开,吸引游客观光。 (中新社记者 任海霞摄)
时光穿越灾难
也见证重生
如今的家园已经重建
他们也将不负每一日升起的朝阳!

汶川大地震十一年祭
我们祭奠逝去的同胞
也祝福这重生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