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笔记8
已读完。本次为最终的收获总结。
一、政策是资源决定的
历史课本上把秦国统华夏根本原因归为商鞅变法。实际上商鞅能成功变法必须是有物质基础的。我之前评论过变法,本次我则重点讨论一下为什么商鞅变法成功,而其它国家也变法但是结果是失败。
首先要了解经济、政治、军事的区别。经济是创造了多少财富,政治是创造的财富如何分配,军事(对内为政法)为从物理上保证分配能实施。战国时期,主要的武器为青铜后期精兵为铁制武器。根据《史记》记载,铁矿的开发是从赵国开始的。赵国、魏国、楚国都有非常丰富的矿藏。秦国在司马错攻占巴蜀之后才有了可观的矿藏。商鞅变法时期还没有攻占巴蜀,主要矿物则是朱砂。但是朱砂并不能直接生产为兵刃,所以商鞅变法经济上的核心思路就是如何用朱砂换到铁矿、铜矿等战争资源。战国时期先变法的是魏国,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魏国有资源。训练新兵战斗力加强那是武器装备的升级,对应的就是有资源才能够增加战斗力。所以研究变法等政治问题,必须研究经济,政经是不能分别研究的。而古代经济主要还是拥有多少矿产资源为一个国家是否富强的标准。
二、各国兴衰
我按照被秦国灭国的顺序来分析,首先是韩国。韩国申不害变法让韩国稍微支棱了一下,但是立马又被魏国打败。跟其原因主要是韩国控制的资源不多。申不害搞的人人自危这种变法,实际上是聚拢了贵族已经拥有的财富,所以能稍微支棱了一下,但是改变不了总量。韩国控制的财富总量并不多,所以失败了。究其原因,变法在经济上要能提高资源总量,而非国家内部掠夺。韩国之后也看到了这一点,而且也明白自己必须依附一个国家。所以他们后来提出各种割地、疲秦政策也正常。很多人说韩国派出郑国去给秦国修水渠是愚蠢的,我并不认为愚蠢。因为韩国这种实力最后肯定是被吞并的。他是没有一统天下的资格,统治阶级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看秦国实力大,那就在还没有被秦国灭的时候给秦国好处。这样统治阶级不至于被赶尽杀绝。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是正确的,他保证了韩国统治阶级没有被杀光,只是后来一些顽固分子并没有买秦国的账。或者说秦国并没有开出来顽固分子想要的条件,所以他们要搞复辟。
赵国控制的资源很多,赵国的政治是非常混乱的。后期赵国的国王基本都经历过叛变。正是因为资源多,所以如何分配则是成为了赵国的主要矛盾,而赵国很明显没有解决好分配问题,叛乱频繁发生。这导致了赵国内耗严重。这种问题,主要原因我归结于统治者不强势。赵王不强势,他的统治权不会消失,而是会让渡给权臣。历史上经常出现权臣和强势的帝王。但是这二者不会同时出现也不会同时消失。原因就是,统治权永远不会消失,帝王强势统治权就在帝王手里。权臣强势那统治权就在权臣手里。如果宦官强势那就在宦官手里。同样的,赵国的叛乱如此频繁最主要原因为赵王不强势。他把他手里的统治权让渡给了其他人。所以叛乱经常发生。叛乱发生,则代表对资源的控制力不足。所以赵国坐拥富裕地区,最后没有有效的分配资源,导致了他的灭亡。
魏国我认为跟赵国差不多,都是统治者不强势,导致的统治权让渡给他人。魏国晚期时,也是全力让渡给了代理人阶级,代理人阶级是不会管魏国如何如何的,就算魏国灭亡了,代理人阶级可以继续做秦国的代理人。而统治阶级一般会随着国家灭亡而灭亡。魏国的笼络天下人才却不重用的思想其根源为,这条政策不是为了选拔人才的,是为了赚取财富的。战国时期能游学的人都有一定的财富,否则没钱游学。游学士子到哪里,钱都花到哪里。这跟当今英国留学是一个道理,不是为了找人才,是想让游学士子在魏国消费。这样可以搜刮游学士子的财富。从经济的角度看,你就很容易想明白他这条政策的目的了,而且非常合理的目的,并非大多数人口中的昏庸。人才想要被重用必须跟统治者有非常亲密的关系才行,没有统治者的支持,再好的政策也是无法实施的。很显然,游学士子很难跟魏国国王有亲密的关系。魏国的人才问题,最主要的是没有晋升通道。其内部的贵族势力把晋升通道堵死了。而魏国后期又没有强力的国君。魏国不是人才流失严重,是没有人才能成功晋升。
楚国是相对比较持久的,燕国与齐国主要是地理上距离秦国远。而楚国就跟秦国接壤。楚国地大资源多,而他的分配也是比较合理。最后与秦国对峙了很久。楚国的贵族可以理解为小诸侯,他们属于楚王的代理人。当时秦国统一的形式已经非常明显了,各个贵族很清楚。他们抵抗在我看来更像是为以后增加筹码,所以要抵抗一下。之后被秦国杀入首都,那就是贵族跟秦国谈拢了。
燕国、齐国后期的政治也是非常混乱的,权臣与国王权利争夺的非常频繁。我这里不做重复性表达了。
三、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第一点就是有人才的晋升渠道,商鞅、司马错、张仪、范雎、李斯都是跟秦王关系非常密切。基本上秦国后期每一位国君都有自己信任的人才。只有跟国君关系密切,他的宏图伟略才能够实施。明面上是秦王与人才密切,实际上就是人才晋升渠道广阔。
商鞅时期,秦国的主要矿产是朱砂,所以商鞅大兴商业。结果就是用朱砂换到了战争物资。后来司马错进攻巴蜀,主要也是为了矿产。可以说,司马错进攻巴蜀是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他拿下巴蜀就可以上桌了。
资源不仅仅是矿产,还有人力。中国古代百分之八十都是农业人口。百分之八十的人种地为另外百分之二十的人(如军队等)供给粮食。而降低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则是军队扩军的关键。因为战国时期各国人口基本上不变了。这时候,降低农业人口比例则是扩军的唯一办法。秦国治水,都江堰、郑国渠等治水工程则很大程度提高农民的耕种效率。郑国渠等灌溉工程并不是单单挖一条河,而是修有配套的灌溉工程。这样可以降低农业人口。
我个人认为,秦国攻占巴蜀是上桌。而能统一六国的国力转折点应该是修筑郑国渠等一系列灌溉工程。这些灌溉工程提高农业效率降低农业人口,为扩军提供保障,这才是秦国能统一六国的关键。
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