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普通手机用户的卫星通信无法与地面基站的高容量低费用竞争

【本文由“吴敬中WJZ”推荐,来自《陈蓝| 移动卫星通信40年:罗马是怎样建成的?》评论区,标题为吴敬中WJZ添加】

通信速度,正比于电磁波频段带宽、信号强度的对数。

发射和接受电磁波的器件必须尽量保持电磁波形状不失真,可用频段只相当于中心频率点的大约5%数量级。要提高通信速度,就必须提高频段可用带宽,因而就要提高频率点。比如手机通信频率从早期穿透力强的低频段0.9吉赫兹频率,逐渐提升到穿透力较弱、但可用带宽更高、通信速度更快的2吉赫兹范围,再提升到穿透力更弱些、但可支持通信速度更快的3吉赫兹范围以上。传统卫星通信为了提高通信容量,采用几十吉赫兹的微波,可用通信速度增长上去了,但信号频率太高、太容易大气衰减,信号抵达地面时太弱,往往需要大锅盖天线增强地面的信号接收。

我国电信的天通卫星采用2吉赫兹频段,具有较好的大气穿透能力,遥遥领先甚至用手机内置天线就能超高灵敏度接受3万6千公里外的卫星信号,开创全球普通移动手机直连卫星的商用第一家。

美国的蓝行者卫星试图用1百多颗510公里低轨道巨型卫星的64平方米阵列天线实现对所有普通移动手机的直连,巨型卫星那么重,原因是需要高功率发射信号才能让信号抵达地面时可以被普通手机甄别接收。粗略估计,卫星信号发射距离至少远了10倍以上,卫星信号的衰减至少百倍以上,那么要维持信号抵达地面时的强度就必须将发射功率提高百倍以上,粗估卫星需要接近千瓦级别的发射功率。

然而,1百多颗低轨道绕圈跑卫星远远无法满足全球普通手机用户的容量,技术上只可能提供部分地面用户的语音和数据需求。

商业上,瞄准普通手机用户的卫星通信无法与地面基站的高容量低费用竞争,问题关键在于地面基站吃掉了80%室内用户和19%室外用户,卫星只能去竞争不到1%的室外野外行业用户。因此,瞄准普通手机用户的卫星,需要采用尽可能低成本的商业模式去发展尽可能多的用户。比如,语音+低速数据的商业模型就可以用3.6万公里外的同步轨道少数几颗卫星,成本最便宜,但低速数据决定了满足行业用户需求较少。如果采用支持高速数据的商业模型,就必须采用低轨道大量卫星模式。

我国星网规划的低轨道、中低轨道多层次宽带卫星,主要采用几十吉赫兹的专用微波频段不能被普通手机内置天线接收,卫星是否还会额外加装设备支持普通手机内置天线以便将广大普通用户也纳入商业模式范围?这是个商业赚钱策略问题,而不再是技术问题。目前看,美国采用卫星直连地面手机的方案,最大问题是面面俱到撒胡椒面反而可能导致高附加值行业用户的流失,美国方案的数据通信容量,在野外行业用户层面远远无法与其他专用频段宽带卫星竞争,在地面普通人用户层面又远远无法与地面基站运营商竞争,啥都想兼顾的后果是最后啥都竞争不过全都丢掉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