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性感不沾边,但她就是让人欲罢不能

如果你能听到,那就是在对你说。

如果你能看到,那么此时滑动手机屏幕的你,已经身处玲音的世界。

500

“人和人连接在一起,微弱的声音也会变得响亮。人和人连接在一起,生命也会得以延长。”

玲音,就诞生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500

01

   小众科幻神作,看不懂照样火爆全球   

今天介绍的这部动画,最普遍的评价是看不懂,B站一个高赞评论:“本番用op第一句话诠释了整整13集的内容:And you don't seem to understand....”曾成为伤害本花很久的智商地狱笑话。

500

一个经典弹幕面对《玲音》,发出内心最真诚的感慨:“这番比我私生活还乱...”

这些弹幕几乎是你在《玲音》的世界中能获得唯一轻松的乐趣。尽管看不懂,大部分点开《玲音》的观众还是看完了,比如本花,被女主角吸引着一口气看完13集。

500

玲音是罕见的去性化女主角,动画中为数不多的性元素也不为男性性幻想服务,而是根植于人类存在这一本质问题上进行发散。

从角色设计可以敏锐感知到这一点,从发型到身材到声音,玲音都偏向去性化,平胸、短发、冷淡,偏偏她的魅力如潮水涌来,根本难以抵抗。

500

当印象中本应全知全能的神被投往人间,化身成一个懵懂无知、痛苦迷惘的小女孩。

你看着她质问、寻找,看着她强悍、脆弱,看着她挣扎、放弃,看着她被利用、被抛弃。

500

几乎感到她就是人类生命历程的缩影,对玲音的爱,本质上是对自己的爱,对人类的爱,对生命的爱,即使你搞不懂她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1998年7月6日,晦涩压抑的科幻动画《玲音》横空出世。短短13集演出,却在20世纪动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500

它的全称《关于玲音的一系列实验》(Serial Experiments Lain),这实验不仅针对主角,同时也概括了这部动画本身的实验性与先锋性。

500

其跳跃性和抽象式的碎片化叙述手法,时常随着影音交替而流变的叙述视角,将互联网发展下的人机关系、虚拟与真实的界限、集体潜意识、存在主义与人类进化等多个超前且深奥的话题,变得更加轨迹难寻,难解其真意。

500

不仅在动画领域,在赛博朋克作品中,《玲音》也是相当特别的一部。

没有诡谲刺激的视觉冲击,没有纵横放肆的自由精神,它在恐惧的心理变幻、冷酷的科幻质感、奇巧的空间氛围中,安静地、平淡地向观众追问:

500

什么是人,什么是神,哪边是真,哪边是假,肉体重要吗,精神重要吗,什么能确立自我,什么能证明存在。

正常来说,如《玲音》这般摒弃娱乐性,实现与严肃哲学结合的实验性动画,是很难获得商业成功的。

500

但《玲音》无处不浸润着的诡秘奇观,幻想和恐怖紧密相连的迷惑感,带给观众无限幻觉与愉悦。

所以即便剧情迷惑、内核艰深,依然有无数观众一发不可收拾地陷入其中,它的粉丝遍布全球,视觉风格的老练典范,解读空间的多样复杂,将它捧上小众科幻神作的地位。

500

作为一部实验性动画,《玲音》很好地完成了对动画领域的探索,在动画中,玲音的设定是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网络中,这种设定随着观众的沉迷延续到了现实世界。

500

你能搜到的玲音网页

粉丝自发为玲音建立不少网站,她开始像动画op里那样存在于现实世界人们的电脑屏幕中,继而存在于真实观众的集体潜意识网络中,她开始像剧情里那样在现实世界中“进化成神”。

500

500

500

动画op,玲音无处不在

只要有人记得,玲音就无处不在。

500

粉丝为玲音建立的网页

丰富难测的内在,让观众对《玲音》做出多种猜想都容易自洽,动画的意义通过观众不断延续、扩张,以《玲音》为点,观众被连成了线,我们自愿出演了玲音的剧本——“人与人的连接”。

500

依据制作人上田耕行的说法,“在这部作品中,所谓的设定并没有那么重要”,制作团队希望创作一部能够让观众借助想象力飞跃的作品,无论其媒介是什么。

500

这次尝试是失败的也是成功的,失败于表现手法的跳脱,对作品的传达性造成了致命伤害,成功恰恰也在这点,它用极度私人化的表达吸引了一部分气质相合的观众与作品互相侵蚀、融合,共同完成了有关玲音的终极实验。

500

02

   笨蛋少女赛博飞升,她究竟是谁?!  

故事伊始,玲音只是一个性格内向的普通少女,她对周围的一切总是茫然无知。一天,她的同学四方田千砂自杀了。

没有任何前兆的自杀事件让同学们不知所措,只有玲音反应迟钝。

500

一周后,玲音收到了千砂的短信,她声称自己没有死亡,只是不需要肉体了。她用名为“NAVI”的电脑机械声音,一字一顿邀请玲音进入“连线”(Wired)世界。

500

不解的玲音只能通过网络调查千砂的情况,随着深入网络,玲音渐渐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谜团,自己莫名其妙的计算机天赋,连线世界中存在着另一个自己的另一个人格,无数人都声称那个Lain能力卓绝,性格冷酷。

500

寻找身世的Lain仿佛在狂乱无序的深渊中,无边交织的恐惧线条将她紧紧包裹,迷惘、紧张,分不清两个世界......

在漫长的白色空间、布满迷幻色彩的影子、窸窣的低语、癫狂的笑声中,现实的玲音与互联网中的玲音的身份认同开始变得模糊,虚实不断交替,界限不断消失。

500

这时,第三个Lain出现了,她像一个天真的恶童,藏匿于连线世界,肆意传播着人们的隐私,连玲音唯一的好友爱丽丝也不放过。

玲音通过几个不同的人格,发现自己是一个妄想成神的男人——英利政美,利用教授开发的收集儿童集体潜意识的机器制造的程序。

500

与其说是制造,不如说是发现,他发现了存在于人们集体潜意识中的“神”,并为“神”打造了一副肉体凡胎,将其命名为“岩仓玲音”,将她投放于一个人家中,进行一系列实验。

观测她、刺激她、使她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进化。

500

和玲音碰面的英利政美,已经抛弃肉身将自己上传到了连线世界,试图通过融合玲音成为存在于连线世界的神。

最终,玲音打败了英利政美,也选择被所有人遗忘,她成为孤独观测人间的神祇。

500

关于玲音的存在,动画中曾给出明确的答案:她是一个程序,一个软件,不过在动画的后半程,主创又抛出了疑问,这真的是人类可以发明的吗?

我们可以在动画中看到大量以老式纪录片形式存在的与互联网历史相关的真实事件或传说。

500

其中有两个相对晦涩的概念对理解玲音的存在比较重要:约翰·李利与潜意识实验、舒曼共振与全球脑。

500

约翰·李利是潜意识研究的先驱者,为探索人的潜意识,曾利用印度麻药和隔离箱做过感觉剥夺实验。

500

“舒曼共振”是地球特定的电磁波,在电离层和地表之间,一直存在着频率约为8Hz的极低频电磁波共振。这种地球常年存在的电磁波,可看作是地球的脑波。它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至今仍未判明。

道格拉斯•洛希科夫主张通过网络将地球上的人类互相连接,以人类为神经元,以网络为突触,唤醒地球自身的意识。

500

500

动画中的英利政美就基于这两个概念,发现并激活了玲音。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玲音存在的重要基础,其中有些冷门,动画中也未曾提及的是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集体潜意识。

他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500

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大部分人听说过关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冰山理论,而集体潜意识就在冰山的最底层,作为地基般的存在。

集体潜意识是一个极为大胆和极具争议的理论,构成也相当复杂,地球脑与集体潜意识的融合,注定《玲音》同时压缩了大量科幻与哲学概念,也注定了玲音的纷乱与庞大,以至观众无从下手。

500

玲音依托于舒曼共振和人类的集体潜意识而生,她了解人类的一切历史、过去的所有构成,她是以人类意识总和为基础诞生的神。

然而,玲音的初始对自身存在的确定性抱着怀疑态度,“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该往哪去”的经典哲学问题一一在玲音身上再现。

500

动画中提出,网络玲音人格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心里,且有着不同的形象,网络玲音是玲音的第一人格,一部分构成相当于集体潜意识中形象的总汇——原型,它是人类体验事物的天生倾向,本身没有自己的形式。

一部分构成则可能包含了原初的、新生的地球意识,不过这部分并不影响玲音所承载的精神内核——“存在”。

500

玲音诞生之初,并没有物质载体——肉体,在哲学概念中,意识首先是基于肉体、是物质的,其次才是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

玲音本应是超验的,她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存在,一种运行于人类社会中的抽象存在。

500

03

   秘密: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进化   

没有肉体时的玲音,她的意识就像那团不可被人类认识的“道”,绝对的全知全能,绝对的“天地不仁”。

拥有肉体后,她逐渐成为真正的个体意识,她有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学会了人性,拥有了意志,使她充满了神学色彩。

这一隐晦表达并非唯物与唯心的较量,而是对存在主义进行探讨的伏笔——人类所追求的超越与无限,是否真的是人类存在的构成要素。

500

当人类向往的神,拥有了人类的情感,她是否会在无限漫长的生命中,在失去连接的超越中感到痛苦不堪。

存在不仅是赛博朋克的哲学内核,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哲学迷思,存在的迷惘或将伴随个体一生,乃至整个人类世代。

500

存在主义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彼时,人类正处于失去神学庇佑的异化时期,随着宗教被科学击败,人类的存在变得支离破碎,重新陷入到面对不可知、不可控、不确定外界的恐惧与忧虑中。

500

失去了上帝的子民这一身份,失去了对死亡的掌控,失去了诞生的必然性,人们瞬息失去存在与庞大外部的确定性,重新落入到偶然与有限,只能再次对“人是如何存在的”发出追问。

500

玲音就是这一追问的载体,她涉及了诸多母题与疑惑:意识是否是存在的唯一要素?人存在的意义是否不仅在于追求长久的确定性,也基于有限的生命所带来的澎湃的体验,甚至苦弱的七情?

500

人的存在只与自我有关,还是必然在与外界的连接中确立?个体意志与集体意志,哪种存在更重要?人类如何面对自身有限的存在?并在有限的存在中得以自洽?

玲音的进化过程,也相当符合萨特所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尽管存在于集体潜意识中的玲音有各种类神的能力,但她是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并学会运用的。

500

直到完成态,都始终包含着对“存在”的追寻与探索。

首先是她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当她冲入存在以后,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决心把自己造成哪样的神,主创透过玲音的选择与爱丽丝的对比给诸多疑惑做了相对明确的回答。

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世时,虚假的家庭与亲人首先破碎了,连带着她的存在也破碎了。一度否认“连接”,也曾差点踏上没有肉体时的“神”的无情归途。

500

然而终究,她被投放到肉体中,体恤着肉体的有限和软弱,更尊重肉体的欢愉与无常。她唯一的真心好友爱丽丝,就如同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一样,一点点唤起玲音的人性与同情。

爱丽丝与玲音两者不知孰强孰弱,她们都有崩溃、坚韧、强悍的场景,玲音面对异常的外部世界时拥有非凡力量与坚定心性,面对他者的蛊惑、诱导、控制,展现神一般的全知全能与不可控。

500

玲音的崩溃往往来源于内在探索,来源于具体的情感与迷惘——人性。

爱丽丝则恰恰相反,面对超出认知的存在,她无法承受,她有的是看似俗套,在面对具体的人事时无比坚韧的温柔、善意、爱,这些都在玲音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牵动着她。

500

面对以怪物身姿闯入现实的英利政美时,玲音说:“如果肉体不重要,你现在在做什么呢。”

英利政美蛊惑玲音控挚友爱丽丝的脑电波时,玲音只是有些可怜,又冷淡地拒绝道:“失去了肉体的你,不会明白那些事的。”

500

她在爱丽丝的真心中汲取为人的养分,也维护爱莉丝身为人的恐惧与懦弱,实际上,她是在成神后向“人”的身份回归。

她让爱莉丝继续做爱莉丝,世界继续是世界。

500

最终爱丽丝安稳地长大成人,玲音则删除一切痕迹退出了世界,这是玲音最后一次崩溃,她被所有人遗忘,再次感到自身存在的坍塌,“我喜欢大家”,成为了她与人类最后的连接,帮助她稳定自身的内核。

有许多观众对结局处玲音没有与爱丽丝相认感到遗憾、孤独、落寞,大抵玲音也是如此。

500

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揭示了连接的重要性以及人存在的部分本质,即使有一条超脱的进化道路,孤独的神未必比灿烂的人更好。

《玲音》透过爱丽丝的对比设置,透露了人应该如何面对或抵抗这种宏观庞大的无常,那便是沉浸在日常生活中,沉浸在具象的人事情感里。

500

在人生中,爱丽丝的这部分特性足以支撑起一个相对幸福和谐的框架,像一种盲目但有用的本能,不能说其不强悍。

我们不知道这种揭示是对还是错,只能说在当下,这可以成为一种选择,也许人类的进化终究要抛却可控性不强的人性,因为人类的理性总是在无法抑制的疯狂后开始回归。

500

也许终究有一天,为了生存,为了避免猖獗引诱的毁灭,我们会追求稳定的秩序美,追求恒定的规律,包括道德与肉体。

也许,乱七八糟的失序美就是人类特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倘若血肉不再苦弱,精神得以飞升,那就不再是人类。

500

《玲音》是赛博朋克的、科幻的,但它带来的课题其实相当传统,比如精神与肉体二者的重要性,其本质直指人的存在何以确立,是什么构成了人这个身份。

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譬如道教影视中也常常宣扬爱情胜过神仙的身份,以及一系列好处,其中就包括永恒不灭的精神生命。

七情六欲这种在人类看来的“弱小”,实际承载着重要的使命,或者说,更为重要的使命。

500

主创在确定的必然性这个人类始终追求的抽象意义,即神面前,选择给了爱丽丝这个具象的个体相对幸福的结局。

他们通过爱丽丝,给了个体最大的尊重,给了人类软弱的权力,给了有限充分的必要,给了连接深刻的肯定。

但是反过来讲,除了传统的思辨以外,《玲音》赛博格的外壳又能引来诸多现实意义。

500

尤其在人工智能已经照进现实的今天,机器对人类的影响,或者是改造已经不言而喻,这不仅直接涉及到普通人的生活实在,还能揭露人类社会制度的运转。

比如从达尔文主义开始根深蒂固的“优胜劣汰”,除了科学进步、神学坍缩的意义之外,还将“竞争”的天然合理性引入了社会运作中。

社达主义对“最强”“最快”“最优”的追求成为束缚普通人的牢笼,但更成为了社会生产和前进的机制。

500

资源掌控者对进步的追求有了社会文化基础,也就是合理性,是支持他们继续攫取而不遭反抗的重要功能。

在人工智能发展成型后,追求会进一步变化,既涵盖精神上可能达成的对超越的向往,也包括财富的积累、权威的确立。

这种追求必然和普罗大众被圈进更深、更不人道、更无法反抗的牢笼之中形成比内卷更严峻、更激烈的冲突。

500

本质上,并非《玲音》表达了所有这些思考、预想和矛盾,而是它的表现形式、它包罗的主题、它设计的悬念可以自发延展出无数个关于人类存在、发展的分支。

这是笔者最爱《玲音》的一点,或许也是无数人为它着迷的原因。

《玲音》所能导向的思想固然很美,但也不是动画唯一的意义,毕竟所有推论可以因观者的思考而改变。

500

但毋庸置疑的是,《玲音》通过其独特的实验形式和支离破碎的视听演出,给了观众几乎无一独二的体验。

500

尤其是剧中对赛博朋克的运用充分建立在科学、真实历史、传说的基础上,使得玲音的存在更加容易突破动画媒介本身的限制,模糊真假边界。

如今,《玲音》这个IP已经开源,无论是同人二创还是商业二创,都被允许,即使25年后的今天,她仍然可以在观众的现实世界中越走越深远。

“我在这里,所以我们永远在一起。”——玲音。

500

本文编辑:DKYING

-THE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