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们认为中国基础科研领域缺的究竟是什么?

近日刷观网,总能刷到一些对科研一无所知的人在高谈阔论,某些人的还长篇大论,有模有样的。

忍不住想要出来说几句。

基础研究靠的不单纯是国家投入。

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是一个有机合作的过程,科学家们是毫无疑问的领衔人,工程师、技术工人也是必不可少的。拿火箭研究方面来说,修固体燃料的技术工人地位就是很高,在火箭研究的单位内部和科学家们平起平坐,有机合作是很轻松的事。

对于联系不像火箭研究那么紧密的科学领域,比如数学,搞计算的电脑硬件是一个方面,软件又是另一个方面,不可能是一个单位把硬件制造到软件编写,再到科学研究全搞定。这就出来怪现象了,学数学的一些人说我国没有自己的Mathlab,不得不用外国软件。锅到了软件公司方面,软件公司也是一大堆理由,又是投入少,又是如何如何。实际上呢,你没有自己的硬件,硬件层语言是别人的,这倒还好说,毕竟物理结构是固定的,再往上,指令集是别人的,那这就藏着猫腻了,你不懂就调用,蓝屏都是小事,不蓝屏给你出点奇奇怪怪的BUG才要命。在向上到编译语言,那就纯纯的是在别人的话语权下干活了,你做的对不对,国内的科学家说了都不算,得微软苹果说了算。

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一些仪器都是自己捣鼓的,拿一些可以说的举例,物理实验方面,陶瓷是相当重要的材料,有些做科研方面应用的陶瓷公司实际上就是学者教授自己办的。那么问题来了,学者们带的研究生要不要进去“了解一下技术基础”,顺便上手做点什么?——当然这其实无关紧要,说到底就是顶着研究生头衔的工人身份,往好处想就是将来搞技术工人独立的职业评价体系可以在社会身份上和大学生平起平坐。

更麻烦的事情在更大视角下,这样的小作坊式公司抗风险能力差,投资发展的能力也不强,毕竟你不能指望所有小作坊都像设计了AW系列步枪的那个作坊一样,得到国防投资。

所以奇葩的事情来了,越投入基础科研领域本身,我们就会越依赖于国外的科研仪器,到最后越需要基础科研领域的投入,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有俩科研仪器公司,一个需要我亲手去培养20年才能出成果,另一个我只要掏钱买,就能立马应用,来看看我的探索方向对不对,会不会出成果,你觉得我会选哪个?

所有基础研究中最根本的是仪器,纸面上的工作好说,堆点研究牲上去就行了。

仪器领域就是典型的工程领域,把基础科学单拎出来搞对比的只能说离科学领域十万八千里远。拿测绘领域的苏州一光来说,别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搞科学仪器的。你今天让他做一些的科研领域的仪器,别人一样能给你做,但它的拳头产品是“基础科学仪器”吗?

基础科学研究目前不但面临着这些实际难题,而且在舆论场上也面临严重的问题,很多根本接触不到真正科研领域的人,在那里叶公好龙。有说中国人不行的,有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不行的,还有说中国传统文化不行的。但就是没人说中国的技术工人待遇不行,就是没有人说中国的【科学—技术】评价体系不行——而这些恰恰要了那些在科研领域一无是处的人的老命:“让我跟工人比,凭什么,我凭自己努力考上的大学,凭什么要跟考不上大学的人比。”

舆论场有些事是莫名其妙,不讲道理的。舆论本身,可以塑造大众共识,来促进科学研究的进步,结果因为讨论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被大众接受,反而需要去旁敲侧击,谈自信,结果谈自信又碰到一些啥都不懂的“理中客”指点江山带歪节奏。

这里我也确实好奇大伙怎么看这个命题,从芯片领域来看,很明显国家的策略是全都要上,但是有重点,我的问题也是大家伙认为目前基础科学领域的重点在哪。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