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官嘴里和史书上的好皇帝,却把明朝边军变成吃不饱饭的叫花子
在《明朝那些事》描述中明孝宗是大大的好人兼好皇帝,他既能拨乱反正纠正了老爹的错误,还是一个工作强度996的工作狂,是燃尽生命维护大明江山的“党员式”皇帝。《明史稿》也给出了:“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的评价,似乎印证了这种说法,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嘛?
很打脸的是正德皇帝继位之初,国库的存银连支付这个“好皇帝”的丧葬费都难凑齐,“大行皇帝丧葬用度繁浩,又今方将举行徽号并大婚等礼湏用金五千余两,给赏内外官员人等,湏用银一百八十万两有奇。库中所积不多,宜预行区处。下户部集议,言户刑二部都察院收贮赃罚等银赎罪铜钱并太仓银总计不过银一百五万余两。……财用匮乏,莫今为甚”。大明的银子难道真的都是藏富于民了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大学士李东阳就写过著名的孝宗年间民间生活报告,明孝宗手下的重臣刘大夏也在弘志15年说过“天下民穷财尽”这样的话。
要说明孝宗对财政工作不热心那是冤枉,“朕临御久 乃不知天下军民困,何以为人主”,他还采取了户部尚书叶淇的政策关心“受苦受难”的广大盐商,赢得了朝野上下一直好评,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开中折印改革。在这个好皇帝上台以前,明朝的财政政策很保守,是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在“百里不贩柴,千里不贩米”的时代商人们经常雇人在边境地区囤地种粮满足边防军的需要。这在明朝中期以前大部分时间内还是有利可图的,但在“大好人”明孝宗时代两淮盐商们都赔本了。
明孝宗是宠妻狂魔,他一次赏赐给张皇后兄弟张鹤龄土地一万六千顷,和皇庄土地总数相当(成化年间皇庄才有12000多顷),还经常让身边太监、外戚、大臣们领走盐印,让为国操劳的盐商们排在其后。这等于无偿占有了两淮盐商们的资本,引发了淮安籍户部尚书叶淇的改革。叶淇可不敢直接和大明的“赵家人”做对,而是规定以后商人不必给边境送粮食,只要在盐产区向都转运使司交银子就可得到盐引,换盐出卖。
明孝宗同意了这个做法,因为这对他的小舅子们也有利,在弘治十六年他就把十六万九千三百多盐引以每引五分的价钱卖给了张鹤龄家的白手套商人朱达,光明正大的给小舅子家送钱(他小舅子家到了嘉靖年间已经是天下排名前几的大土豪)。大臣们也不反对,因为他们也经常得到盐引,他们经常把一些没有缴纳银子的商人的名字添加到盐引领取名单行列,而明孝宗为了自己花钱(他花钱也从盐印批发中支取,但需要内阁审批)方便也照样准奏。
这个政策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就是苦了边境地区的将士。因为运费惊人,盐商们缴纳的白银并不能变成足够的粮食(按照当时的物流,从粮食主产区运到边境需要四倍的成本,更何况还有很多白拿盐印的关系户),运到边境的白银还造成了边境空前的通货膨胀,这让边军们都变成了吃不饱饭的叫花子。
不过编写史书的顶级文官们可不在乎,依旧给了听话的明孝宗很高的评价,以至于误导了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