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玄武湖,重哉黄册库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玄武湖和大明王朝的家底。
今天的玄武湖同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江南三大名湖。玄武湖湖面宽广,水生物丰富,岸边多植柳树,是难得的风景和文化圣地。
同西湖一样,许多文人墨客在玄武湖留下过不朽诗篇。李商隐在《南朝》一诗中这样写道:“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玉漏就是计时的滴漏,鸡鸣埭是玄武湖的北堤。陈后主曾做《玉树后庭花》,所以琼树代指陈后主的嫔妃侍妾,齐废帝曾让自己爱妾潘玉奴行走于地面的金莲花上,所以金莲代指潘玉奴。
这四句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当玄武湖中的玉漏声响的时候,鸡鸣埭口的宫女已经穿过曲折的回廊来到君主身边,陈后主曾在这里同嫔妃饮酒享乐,齐废帝同潘妃的荒淫也不遑多让。能被亡国之君当作游乐场,玄武湖当年的风景自然不会一般。
按说背靠江南政治和经济中心南京的玄武湖应该同杭州西湖一样烟柳遍地,繁华千古。可在三百年前的大明朝,这里却是整个国家守卫最森严的禁地,连权势熏天的太监都无法踏足。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 年)下令封湖后,玄武湖近三百年不曾对外开放。有明一代,这里都是最神秘的地区。
朱元璋为何封湖?是这片湖水下藏着关乎帝国兴亡的风水龙脉,还是这里有朱家不敢示人的惊天秘密?回答自然都是否定的。虽然这里没有什么龙脉和秘密,但是这里的藏品也的确关乎国家兴亡,可算是大明朝老朱家的家底,这就是大明朝所有的土地和户籍档案——黄册。
在雍正皇帝实现摊丁入亩之前,中国的赋税大致由通过土地核算的田赋和通过人口核算的丁赋组成。田赋是根据农田产量征收的农业税,丁赋是根据人丁数目征收的人头税。田赋有的时候征收粮食,有的时候征收银钱,人头税有的时候需要百姓服劳役,有的时候也化为银钱。黄册,就是记录大明王朝田亩和人口信息的原始档案。只有这些档案在手,中央政府才能确定各地的税收额度。同时,黄册中的土地和户籍信息也是解决民间财产争端的最终依据。一旦黄册出现问题,大明朝的税收必然混乱,税收一混乱,军队和文武百官的工资就发不出来,工资发不出来,老朱家的皇帝位置就坐不稳,说黄册是大明朝老朱家的家底一点都不过分。
玄武湖景区里的黄册库
玄武湖景区里的黄册库
唐宋时期的中央政府着手编纂户籍和土地档案,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这些档案中信息十分片面。当时未达到和超过劳动年龄(劳动年龄二十岁至六十岁)和有重大残疾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都不录入户档,农田土地的归属和质量等级也有漏洞。这样的户籍档案容易混入水分。不满二十岁不录入,满二十岁的时候就容易漏录;满六十岁不录入,未达到六十岁的就可能漏录。
朱元璋当然看不上这样的档案,太祖皇帝理想中的档案必须具体到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得造籍在册,同时还要包含各家各户对应的土地信息。在他的设想中,一个人自打出生就必须登记在册,无论是婚丧嫁娶都要记录在案。直到死亡销户为止,哪怕搬个家买头牛,也必须在黄册上登记。一户人家秋收该纳多少粮,遇到大型的土木工程需要出几个劳动力,只要拿出黄册就一目了然。有了土地信息和人口信息,皇帝就能对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不但能杜绝百姓偷税漏税,还能防止地方官截留。
可编纂这样一份包含国家所有人口和土地信息的档案不说比登天还难也差不多。如何全面而准确的统计信息是中央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在税收负担沉重的古代,通过隐匿土地和人口避免缴纳田赋和承担义务劳动是奔小康的便捷途径。作为纳税人的百姓天然抵制中央政府收集信息。土地虽然是不动产,藏不起来也躲不掉,但却可以在归属权和成色上动手脚。把良田变劣地、在官府档案上把自己的土地分给无权无势的贫农一直是豪门大族同基层政府勾结的惯常伎俩。人口看似没有土地一样的归属权问题,但也会发生贫农投靠有特权的免役户和外出躲避普查的问题。在大明朝以前,没有哪个皇帝敢啃这块硬骨头。哪怕是文韬武略的唐宗宋祖,也只能掌握笼统数字,只要一年到头税收不出太大偏差就万事大吉。
但从叫花子一步步爬到帝位的朱元璋自然是不信邪的,重八别的本事没有,收拾手下的官员胥吏和村头屯尾的地头蛇那是特别有两下。底层出身的他对地方官府如何同土豪劣绅勾结造假、欺压百姓再清楚不过。他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改造基层组织。
朱元璋
把基层百姓打包管理的方法古已有之,秦有什伍,宋有保甲。朱元璋在十户一甲、十甲一里的基础上开创性的采取了甲首、里长轮换制。他规定十户组成的一甲中以最富裕的一户为起点、一年为任期,轮流担任甲首。在一里的一百户中选出最富裕的十户以一年为期轮流担任里长。
虽然甲首和里长的名字挺好,感觉类似现在的村支书,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好差事。甲首里长不但要同县衙对接完成各项任务、排解邻里纠纷,还必须对官府派遣的任务负责。当然无论是甲首还是里长都没有工资。
这些土豪劣绅不是喜欢同地方官勾肩搭背搞小动作么?那好,现在任命你做正式的官府代理人,小动作你随便搞,但是记住,哪里出了问题你都要负责,到秋收粮食的时候差一斗补一斗,差一石补一石,轮到谁当里首甲长都会扒一层皮。有了新型的里甲制度做后盾,这些土豪劣绅只能偃旗息鼓。强龙不压地头蛇这句话在朱元璋这里不好使。
在编纂黄册的时候,这些基层负责人不但要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负责,还必须带头出钱完成黄册的抄写装订。为了防止基层弄虚作假,朱元璋还派出了独立的稽核团队。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如今天下都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饶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有了基层里甲制度做保证,又派出了独立的稽核部队纠偏,朱元璋顺利的解决了编纂黄册的统计问题。
剩下就是技术方面的问题了。朱元璋虽然统帅过千军万马,但是细心起来也是惊人。他着重规定,黄册一式四份,正本由黄纸装订,保存于户部。其余三本用青纸做封面,保存于布政司、府、县。
为了避免纸质档案保管过程中的虫蛀问题,朱元璋规定黄册的用纸必须是厚实的棉纸,还不能漂白,因为漂白之后纸张容易发脆。在装订的时候也不能用浆糊,须用棉线。因为浆糊容易招虫。必须用浆糊的时候一定要在浆糊中掺入花椒、明矾之类的驱虫料。
洪武十四年,全国各地编纂的黄册开始源源不断的运往当时的京城:南京。如何保管大明朝最重要的档案成了一个棘手问题。第一批的黄册有五万多本,找一个能存放五万本书的地方易如反掌。但问题是每十年黄册都要重造,随着人口的增多,黄册数量自然也是只升不降。这些黄册中记载的信息还容不得任何篡改和损失。存放黄册的地点除了要便于管理,杜绝闲杂人等出入之外还必须防火防虫。
此时玄武湖进入了朱元璋的法眼。玄武湖上的五座小岛不大不小,存放黄册绰绰有余。又没有桥梁同湖岸交通,把黄册库设在这里可以轻松的实现防火防盗,至于潮湿的水汽,可以通过合理的晾晒制度和特质的木质书架来解决。玄武湖就像上天赐给大明朝的档案室,在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只有玄武湖心岛上的黄册库纹丝不动。
明朝中期之后章纪废弛,但对于玄武湖的管理却一直没有松懈。弘治年间,一个叫做郭镛的太监出差路过南京。不知道他脑袋里那根筋搭错了,愣是不顾重重阻挠,非带着自己的随从到黄册库逛了一圈。明朝的太监虽然受宠,但是没理由的到皇帝保险柜中遛弯也实在不像话。弘治皇帝知道后不顾身边太监哀求,决然的罢了郭镛差事。
虽然黄册制度是大明税收的根本,但万历年间黄册制度就已经紊乱不堪。随着朝政的逐步废弛,各地编造黄册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许多地方甚至在编纂新黄册的时候直接抄写上轮黄册了事,算下来许多百姓的年龄竟都超过百岁。
顺治十三年的时候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大清朝廷在搜集明朝档案的时候竟然发现了崇祯二十四年的地方黄册,可是在七年前崇祯皇帝就已经吊死煤山。是有明朝遗老固执的坚守太祖皇帝“十年一造册”的祖训么?当然不是,原来在明朝末期,地方官经常为了省事提前“编写”黄册,就等着到日子运往玄武湖。还有的地方官为了掩盖自己的造假行为,在装订黄册的时候故意使用混合白糖的浆糊吸引虫蛀,不经几年,这些黄册就被虫子啃成碎末。皇帝的家底成了空壳,大明朝的覆灭自然就不远了。
如果海量的黄册能够保存至今,必然是一座史料宝库。据统计,明朝灭亡之前黄册库中共有黄册 179 万余册。虽然明朝中后期编纂的黄册含有不少水分,可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黄册堪用,也是一笔巨大的史料财富。如果我们有机会翻开明朝黄册,就能获得明朝社会的复原图。这远比通过野史小说来分析明朝社会来的准确、痛快。
可惜随着清兵的南下,玄武湖中的黄册库,以及库中的黄册都随着明朝一同覆灭。黄册库自建成之后就与世隔绝,二百多年来所有登岛之人必须经过特殊审批,湖水之隔却似天堑。谁想到,一旦明朝覆亡,黄册库就如从天上神界误落人间的花朵,一旦坠地就被凡尘腐蚀,顷刻间灰飞烟灭。
崇祯自缢之后,南明流亡政府成立。仓促成立的南明朝廷短兵缺粮,为了应付席卷中华的满族骑兵,南明将士打起了玄武湖黄册库的主意。
中国古代贫弱军队的甲胄多用纸造,水浸之后的纸张通过层层重叠捶打成甲,既不增加士兵的负重,又能防御敌人的刀枪。黄册库中上好的棉纸正是南明官兵制作甲胄的优良原料。于是一时间黄册库内热火朝天,湖面上船来船往,几百年前的黄册终于以这种形式重见天日。
可就算如此,海量的黄册依然还留存大半。顺治皇帝御宇天下之后也曾想在这些残存黄册中找出能够利用的户籍档案,但是大清君臣一番清点之后发现,时代较近的黄册胡编乱造,水分严重,漏洞百出,根本不堪使用。而年代久远的黄册,也不能为大清所用。
清朝君臣当然没有如今的历史眼光,不能对政权作出贡献的黄册就是废纸,而废纸的价值就是通过变卖来补贴国库。先是工部缺钱处理了五十多万册,而后各个封疆大吏军费亏空后都来此讨要。耗费朱元璋数十年心血和大明朝无数人力物力编纂的一百多万册黄册就这样一点点损失殆尽。至此,玄武湖同黄册库的纠葛正式终结,玄武湖重新变成游人如织的美景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