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第三波,反驳免疫债
我每周日会发起“新冠感染情况”投票,统计我读者群体的新冠感染比例。
从本周的投票结果数据,以及北京疾控数据,综合来看,目前开始出现第三波疫情的可能性较大。
截止11月27日晚上18点,读者投票的数据如下:

过去7天新增感染比例,上升至3.31%,连续两周反弹。
这也说明,当前疫情已经开始进入反弹期。

其实,是否出现第三波疫情,正常最好还是再观察一周数据,假如下周新增感染比例继续上升,并且呈现指数级上升态势。
或者什么时候7天新增感染比例超过5%,就可以判定第三波疫情的到来。
但当前我觉得已经可以提前拉响警报,第三波疫情应该有可能已经开始。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可能性,具体还是得多观察一下未来几周的投票结果。
现在出现第三波疫情,其实也很正常。
因为现在已经是11月底,距离5月第二波疫情的高峰期,也过去半年了,按照去年国外疫情规律,正常是每5-6个月会有一波疫情。
所以,从时间周期来说,现在开始出现第三波疫情,并不奇怪。
再来看北京的数据。
2023年11月13日~2023年11月19日,北京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8种37293例。
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足口病。

这个数据比起上周有了大幅增长,而且新冠病毒的排序从第三名上升到第二名。
这说明,当前北京的传染病呈现大爆发的同时,新冠病毒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可以看到,截止11月19日的背景传染病病例数已经超过5月底的那波高峰期。
北京是确定进入到今年又一波传染病爆发期,很大可能也是第三波新冠疫情开始。
再看澳门数据。
本周澳门数据倒是仍然继续下降,没有反弹。

这也是有一些地区因素差异,不同地区的疫情进程不一样。
而且,澳门和香港的公共卫生现在是做得比我们好,至少他们民众还是有戴口罩的意识,戴口罩的比例会比我们高一些,这会客观减缓疫情的传播速度。
最近全国范围内,各地方的呼吸道传染病都比较严重,不少地方出现医疗资源开始紧张的状况。

比如这个报道里提到,“自11月20日左右起,院内就诊人数剧增,且多数患儿有咳嗽、发烧等症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也挤满了患儿,导引标志上显示:等待时间8小时左右。有的患儿家长等待超过10个小时。”
其实,往年在没有新冠疫情影响下,每到秋冬季节时,医院的呼吸科都经常人满为患。
但今年由于人群普遍感染新冠病毒,导致人群整体免疫力下降,这让人们更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等,并放大这些传染病的危害,可能以前症状不重,这次变得症状更重,所以很多人会感觉,今年的流感、肺炎支原体、RSV都比往年要更厉害。
但这并不是流感变异得更厉害了。
当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是甲型H3N2亚型,并没有变得更厉害,今年的流感疫苗也有押中该毒株,建议接种流感疫苗。
也就是流感病毒本身并没有变得更厉害,人们之所以觉得流感变得更厉害了,只是因为感染新冠病毒后,自身免疫力下降了。
当然,最近这个免疫债邪说,经由某些大V和专家的嘴,通过科普式造谣的方式,把免疫力下降的锅扣在戴口罩和防疫身上,这是一种急剧危害性的误导民众的说法,应该引起各方警惕。
其实早在去年11月23日,英国《金融时报》就发表过一篇报道《‘Immunity debt’ is a misguided and dangerous concept》意思是“免疫债”是一个误导且危险的概念。

该报道出来的一个大背景是,去年底欧美普遍出现RSV、流感、新冠病毒,同时大流行的三鬼拍门局面,导致去年底欧美的儿科医院也是爆满,有很多儿童得不到及时治疗,并且这些以往常见的病毒,威力比以前变得更大,儿童需要住院和ICU比例都比以前要高,才会出现局部医疗资源挤兑。
当时欧美社会舆论面对这样一个三鬼拍门的局面,也开始流行“免疫债”的说法,即包括封控在内的新冠大流行缓解措施造成了有害的“免疫债”,儿童因为缺乏常见的病毒感染暴露而变得脆弱。
这篇文章提到,“这个应用于个体免疫的概念是错误的。围绕免疫债的讨论表明,一个听起来合理的理论很容易作为错误的信息传播。错误信息可能会助长毫无根据的断言,即感染在临床上对儿童有益等,并助长了修正主义的说法,即新冠防疫措施弊大于利。”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RSV和流感的免疫学家Peter Openshaw教授表示,目前的RSV疫情被认为是因封控导致儿童、父母和护理人员免疫力下降的结果,这是在为更多的感染人数铺路。
Openshaw教授警告称,“将目前的状况定义为免疫债,这错误地暗示了免疫力是我们需要投资的东西,就好像通过保护自己免受感染,我们正在积累一个必须偿还的赤字。这对公共卫生来说可不是个好信息,如果按这个想法推导出合乎逻辑的结论,那我们仍然会有敞开的下水道,仍然在饮用被霍乱污染的水。”
他补充说,推迟或避免感染RVS实际上是有益的,因为这种病毒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非常致命,在全球五岁以下的儿童中,每50例死亡数字里就有一例可归因于RSV。
萨里大学免疫学教授Deborah Dunn-Walters表示,并没有证据表明避免早期感染的个体情况会变得更糟。他说,“免疫债作为一个个体概念在免疫学中不被承认,免疫系统不是一块必须一直使用才能保持形状的肌肉,甚至恰恰相反”。
所以,免疫债在专业的免疫学里,其实并不被承认,某些专家和大V看似专业扯着免疫债,但至少我们需要明白,这个在专业层面是有争议的,免疫债顶多只是某些人的一个“假说”,而非一个既定事实。
我个人是认为,免疫债的这个说法如果被广泛流行,甚至认可,对公共卫生将是毁灭性的灾难。
免疫债容易让人们进入到“为了少生病,所以得多生病”的悖论误区里。
免疫债在社会层面容易导致的负面影响,就是人们就不愿意配合一些科学的公共卫生策略,比如在疫情高峰期的时候,出门戴口罩。
我们都反对过度防疫,但鼓吹免疫债的人,往往连最基本的科学防疫都反对,他们甚至都反对戴口罩这种基本个人防护。
这不单单是国内有人鼓吹免疫债,国外也有鼓吹这种免疫债。
之所以有这么多专家和大V去鼓吹免疫债,我个人认为背后可能是有庞大利益集团。
我们都知道,美国医药复合体,是仅次于军工复合体,美国医疗医药的产值占GDP比值是高达19%,所以美国的医药资本是有强大驱动力,去通过让人们“多生病”,来从中“多赚钱”。
美国今年经济的特点是,主要靠消费拉动,但同时零售数据又显得很萎靡,这就显得很矛盾。
实际上,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今年医疗保健行业非常强劲,是消费里主要拉动权重,而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是不算入零售数据。
所以,简单说就是,美国消费者今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其他消费支出减少,才导致消费数据强劲,但零售数据萎靡。
至于美国今年为何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会大幅增长,这个大概率是跟新冠有关。
持续不断的新冠疫情,除了新冠本身带来的长新冠影响之外,新冠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也势必会导致其他传染病更容易爆发,并且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的慢性病变得更加高发。
所以,持续不断的新冠疫情,会导致宏观层面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
这个其实大家自己应该也有感受,从去年12月至今,花费在医疗保健的钱,是不是比以前多很多。
至少我自己过去一年买的药,还有其他医疗保健的支出,起码比过去十年总和还要多。
我们了解这个大背景后,再看这些鼓吹免疫债的人,我们就可以清晰很多。
鼓吹免疫债,让人们被免疫债误导后,社会层面至少戴口罩人会变少,这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人们就容易“多生病”,那么在医疗医药的消费支出就会变多,那么背后的医疗医药资本就会从中获利,那么自然会有人可能是基于利益驱动去鼓吹免疫债。
全球范围内,特别是美国的医疗产业资本,肯定是有这种舆论喉舌,那么不管国内外,自然会有人去鼓吹免疫债。
这才是真正的龙王卖伞。
所以,我们不要被所谓免疫债给忽悠了。
我们要坚信一点,少生病,才能更健康,而不是多生病才能更健康。
所以,还是应该做好个人防护,保护好自己健康。
至少在当前这个传染病高峰期里,我们不管是为自己负责,还是对家人负责,还是为社会负责,我们至少应该出门戴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