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本是高山》被批没有信仰,让我想起蓝苹点评17年电影

国庆档以后,很久没去电影院了。

上周末去看了《我本是高山》,本来对这部电影没太多兴趣,因为主旋律电影里面,歌颂英雄模范人物类型,有专门套路,张桂梅老师事迹之前已经了解很多了,也不用专门再通过一部电影来学习。

500

就好比说如果看过很多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其实完全没必要去看《志愿军雄兵出击》这种电影。

但是这个电影上映之前,在网上引发了很大争议,主要争议点是很多人批判《我本是高山》没有表现出张桂梅老师那种信仰。

网上各种平台都有类似批评。

包括一向对主旋律电影不太感冒的豆瓣

500

这么多争议声音,倒引发了我对电影兴趣。

看完以后,我觉得这部电影依然没有脱离大多数主旋律英模人物类型片套路,毕竟命题作文嘛,大家懂得都懂。

说实话,我一向不太喜欢这类电影,包括小时候看过的《孔繁森》、《焦裕禄》,后来的《郭明义》,如今这部《我本是高山》。

尤其是英模人物还健在情况下,专门拍一部电影歌颂,说句实在话,如果是我本人,肯定觉得不合适——当然我离英模人物差距像喜马拉雅山和马里亚纳海沟那么远,根本也没资格说这个话,这里只是表达一种个人意见。

嗨,怎么说呢?

就是你拍一部歌颂主题的电影,很明显是不能,也不合适说歌颂对象坏话。这种情况下,其实很难拍。

如今主旋律影视剧,早已没有了当年拍《大决战》那会精气神,拍领袖人物,永远都是伟光正,完全是符号化,模式化。

500

《我本是高山》因为不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没有那么大限制,也没有那么多束缚。但是呢,主旋律电影该有的套路,它也一点不会少。

说来说去,《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吧,也就拍得中规中矩,毕竟是新华社出品,官媒中的央媒,央媒中的最高级。

500

当然,电影里面有些情节还原,还是有那么点打动人。比如张桂梅老师带着孩子们参加高考,朗诵“我本是高山”那段话,从中能看出大山里那些孩子想要改变自身命运的挣扎。

我觉得拍得还行吧。

至于很多人批评的点,说什么信仰不够,说什么胡歌扮演的亡夫形象不合适,更多批评的点就不多说了。

500

但是这个电影里面,胡歌扮演的人物一共就只出现了2分钟吧?而且都是作为海清饰演的张桂梅老师各种回忆闪回。

我觉得电影作为一种文艺作品,有点艺术加工很正常,这部电影有胡歌这个形象,有张桂梅老师偶尔思念故去的丈夫,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我看网上很多批评声音,都说张桂梅老师这么伟大,是因为她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支撑着她一直走下去。

500

所以,出现胡歌这个形象,就消解了这种信仰。

我觉得这个说法吧,有点上纲上线了。

张桂梅老师有信仰,并不表示她就不能有个人感情了吧?她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难道就不能想一想曾经的爱人?

正如一个人同时需要呼吸和饮食一样,人要活着同时需要很多东西,不能说提了饮食,就否定了呼吸重要性吧?

何况,党性信仰这种信念,当然很伟大,但其实不好表达。很容易陷入假大空。电影进行一种艺术加工,也无可厚非吧。

更何况,说一千道一万,胡歌这个角色一共就2分钟,实在没有那么重要。

我觉得这些批评声音,未免有点过于上纲上线了。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蓝苹点评很多红色电影。

1966年,在某次部队文艺座谈会上,蓝苹对60多部红色主旋律进行了点评,她说除了7部电影是好的,其它影片都存在各种问题

500

总的都是一个意思,突出个人主义,宣传个人英雄主义,不讲阶级斗争,不讲政治工作,不讲党的领导.......

500500

挑几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经典电影,比如《铁道游击队》

说这个电影

没写主席关于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写的是主席批判的游击主义。

游击队不靠群众,都是神兵,只有芳林嫂一个群众;有政委,看不到政治工作,不像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无产阶级游击队;像一帮农民、小资产阶级队伍;没写党的领导,不像八路军领导的,单纯地搞惊险神奇动作,宣传个人英雄主义。

影片的插曲很不健康。

500

比如《柳堡的故事》

500

说这个电影“是涣散斗志,瓦解士气的片子”,

过于突出战士的情情爱爱,“在紧张的斗争中,战士陷人爱情不能自拔。宣扬了爱情纪律之矛盾。”

说阶级斗争描写不够,“写一妹子一家人之遭遇,阶级斗争是虚,爱情是实。指导员不做思想工作,反而说媒拉纤,认为军队可以恋爱结婚。“

反正这些点评意见,给人感觉就是电影只能讲政治,讲阶级斗争,不能讲感情,不能有个人生活......

对吧?

最后呢,我觉得这种主旋律英模人物电影吧,还是不拍得好,张桂梅老师的伟大,并不缺这样一部电影来赞颂。反而你拍出来,怎么都有人不满意,有人觉得过于赞颂了,还有人觉得赞颂得还不够呢。

那还不如不拍。就这样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