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革,才能既保障食品安全,又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市场竞争水平呢?
【本文来自《包子铺超许可范围卖豆腐脑被罚,舆论没怎么说到这个情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老胡说:‘豆腐脑的制作需要添加剂等,制作过程的安全需要另一套核验。’
请问豆腐脑的制作需要啥添加剂?
南方的豆腐脑吃甜的,放糖即可。
北方豆腐脑吃咸的,所以各种佐料辣油葱花香菜都得来点,不过一般都是食客自行调味。理论上可以不属于店家行为,店家只要确保提供的豆腐脑和调料都是安全的即可。
如果老胡说的添加剂,是指豆腐脑成型过程中添加的凝结剂(卤水)的话,那完全不需要担心,因为卤水放置比例不当的话,豆腐脑会制作失败,没法成型也没法吃。
至于什么细菌超标啥的,就更不用担心了。新鲜豆腐脑是用煮开的豆浆制作的,趁热吃刚好就是最安全的一种吃法。
所以,大家质疑的不是执法过程,而是这条规定本身!当然了,这样的规定也并不全是不合理的,从某些角度出发,也是很有好处的。
1、有利于牌照发放部门的部门利益。
比如禁止无牌店家私自制作豆腐脑,可以保障那些有牌照的店家的经济利益。避免因为过度的市场竞争,让那些没有牌照但很受消费者青睐的店家,凭手艺和服务把有牌照的商家淘汰掉。保护牌照商家的利益,就是维护牌照的权威性,促使大家都去办牌,牌照发放部门日子也好过一点。同时牌照发放部门的权力,也更值钱一点,,,
2、可以更好的控制相关品类的物价水平整体一直处于高位,这有利于地方和国家的GDP数据。
3、有利于资本利用资金优势欺行霸市,形成劣质产品的局部垄断。
综上,有这么多好处的事情,老胡哪里还敢不支持呢?
========================
那么,如何改革,才能既保障食品安全,又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市场竞争水平呢?
个人意见是,降低强制性的准入门槛,推进具备公信力的优秀产品评比认证。
以豆腐脑为例,可以直接放开,人人都可做可卖,不再因为什么牌照的问题实行处罚。但同时鼓励商家将自家的产品和生产流程,拿出来参与评选认证。根据各家的生产条件和产品品质,发放不同级别的认证标识。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消费能力,去购买不同级别(价格)的豆腐脑。
此举可以鼓励创新,鼓励行业技术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我只是抛个砖,真正的玉,还得政府雕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