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关于志愿军的文章,才是文字应该有的力量,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人和事

【本文由“zhl”推荐,来自《左玮:“接过照片那一刻,我头皮都发麻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刚才写了很多,不知怎么,突然全都没有了,没关系,我再重写。

在地铁上看到是左伟的文章,自然而然的就点开,这已经是对作者的一种信任,对她内容的一种肯定,对她角度的一种认同。

也许是年纪大了,这篇文章读的我啊,头皮也是一阵发麻,鼻子眼眶一阵发酸。

这段

12月8日傍晚,1081高地北坡的团指挥所内,赵团长心急如焚。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冻伤减员和援军失联,每一点都是致命的困境。“联系不上前边的营了,感觉到势态严重,赵团长召集团部所有干部,对大家说:上级赋予我们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力争扑灭南窜与援敌一部或大部……晚饭后,团部剩余人员全部脱枪衣,上去拼了!我牺牲了,你们就看战场上谁的职位高,谁就接任指挥,明白没有?!”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军官。他焦虑而又坚定,焦虑的是战场的形势,坚定的是抱定必死而又毫不犹豫的决心。那一刻,他应该是充实的,他知道,他的战士们等着他,他的师长也在等着他,祖国人民等着他,敌人也在等着他。唯独忘了,他的妻子也在等着他。

这段

邹世俭回忆,找到团长的遗体时,阵地上只看到一个报务员还活着。邹世俭让报务员跟他一起下山。“报务员说不下了,团长命令: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赵团长倒下了,累了,休息了。报务员那句:不下了,讲的时候一定是幸福的,因为,那一刻,他的团长就在那里,陪着他,志愿军20军60师180团1营的营长,连长,排长,班长都在那,100多位战友都在那里,安静的陪着他,他在,他们在,阵地就在。这个报务员,可能我们都不知道他叫什么。

这段

烈士的旧物里,还有一张无比珍贵的照片:照片摄于1950年9月1日,武洪忠在上海崇明花园留下了在世间最后的影像。之后,9兵团奔赴朝鲜。照片中那位精壮年轻、笑容腼腆的战士,再也没能回来。

照片中的小伙子,站姿拘谨,笑容腼腆,但能看出来,眉宇之间,略微上翘的嘴角,是他发自内心的快乐,这是他留存于世的最后一张照片,除了家属,没有人知道他姓甚名谁,但和他一起长眠在朝鲜的战友知道,班长知道,那片冰冷但又洒满鲜血的土地知道,因为,那是他的热血,是他们的热血。在鲜血的浇灌下,来年的金达莱花,一定绽放的更美丽,绽放的一朵朵小花,就是他们留在那里的微笑。

这才是文字应该有的力量,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人,事。

北京的风很大,天很冷,读完文章,走出地铁紧紧衣服,人很多,楼很高,天很蓝。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