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个“中国通”问怎么看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亲以的事实?我想回答…
那天有一位汉语很好的外国友人在社交网络上问我:你怎么看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亲以的事实?我表示,如果你看看网上普通人的声音,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他说他知道,他估算了一下,老百姓几乎八成以上支持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但知识分子圈就少得多了,差不多要反过来。
他是国内某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可谓是中国通。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一直没觉得知识分子这四个字跟我自己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如果知识分子被视为劳动群众之外的群体,那么这就永远不可能跟我有关系。这是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和自我认同决定的。
在这次战争之初,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大概叫做《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看到什么样的巴以》的流水账,记述了自己从本科开始到现在想法的变化。我发现,越是认同自己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越是认同社会主义,越难在一场一边倒的冲突中支持强者。这并不是因为当我自认为的泥腿子的时候就更支持其他泥腿子,而是因为随着价值观的发展,对文明和野蛮的定义是会发生变化的。换言之,我现在支持的是人类基本的文明。
但是,我想一个人越认同自己属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越可能与劳动人民对立。他们会强调知识分子要清高,要与众不同,而这种与众不同是他们“独特”的知识和见解造就的,所以他们必须跟国家和人民说的话不一样。他们强调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虽然知识分子一不种地,二不从事工业生产,很难说他们怎么才能做到经济上的独立。或许只有外人给钱,他们才能独立于我们自己的社会吧。或者就是虽然拿着我们老百姓的钱,但在心态上觉得“我那么大学问,这点钱都是我应得的;我还要权哪”。
不过,话说回来,这位国际友人的观察到底对不对?真的是八成知识分子都支持西方?
其实我觉得也未必。2017年前后,我也这么觉得。那时候我在东耶路撒冷,偶尔在媒体或自媒体上写一写在巴勒斯坦的见闻,就被知识分子骂过。因此,我觉得知识分子都亲以,因为大部分知识分子和老百姓不是一条心,而且还可能被人家公关。
直到2018年我暑期回国,去国内南方某知名高校做了个关于巴以的报告,晚上吃饭的是时候,那所高校的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女老师也在。她说她听了我的报告,感谢我提供这些信息。她说自己想到巴勒斯坦人民在自己的家里遭此横祸,被迫离开家园,被迫放弃自己最在意的东西,十分伤感,几乎都要掉泪了。
我很受震撼。因为很明显,这位老师并没有民族和信仰背景;其次,她所从事的专业与什么西亚、国际关系无关(好像是文学方面的老师)。插一句,有时候过分注重国关而非历史、现状、人类学调查,反而可能给人一种冷冰冰的大棋棋手心态。这位老师则不然。她不会一开口全世界主流(西方)媒体的头条都能背一遍,从阿富汗到摩洛哥的新闻都给你评几句。她只是凭借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良心,加上自己通过阅读和报告了解的信息,对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一群人产生朋友般、同志般的感情。
从那时开始,我真正意识到了在各个社会议题上都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有些人是不了解细节,一旦了解,马上就会做出符合人性和同志情谊的选择。有一些人则是立场很正。所谓“知识分子”圈里,沉默的大多数也是那些自我认同是普通老百姓的人(确实,没地甚至没房,手里更没有金融资本,你不就是个无产阶级?)。他们的选择和倾向,与买菜的大姐、传达室大爷别无二致。
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要甘于做沉默的大多数呢?做大多数,当然是好事,这样才有底气。但是否一定要沉默呢?
然而有时候是这样的,不管是巴以还是俄乌,或国内的什么时事(比如去年此刻关于防疫政策),如果你真的想加入到“独立的知识分子”那个圈子,并期待由此得到什么人的青睐、得到好处,那么沉默是不够的。你需要对着人家指定的方向摇旗呐喊。
老中青知识分子圈想排斥一个人,很简单。比如,2015年我发朋友圈表明我在看9-3阅兵,就被几位某佛留学生排斥了;我在某瓣上偶尔说中国人应该有点自信,又被若干留学生排斥了;2017年我发了条朋友圈说挺喜欢《战狼二》的,三观正,然后被国内某高校不相干专业老师直接私信骂了几句(意思是她很厌恶三观有正与不正这种说法),然后在微信上删掉了我。
后来我就无所谓了:谁算谁的老前辈啊?都玩蛋去吧。
换句话说,如果想拿额外好处,乃至仅仅被这个知识分子圈子接纳,那你不多嘴是不够的。相反,你要多嘴,你要嘴碎,只不过你多嘴说的东西,是与大多数人的想法相悖的,与那些人想法一致的,这才行。
否则,就算你沉默,明哲保身,你仍然被忽视。人被忽视,无所谓;但观点就也被忽视了,于是别人看到的就是“你们这里百分之八十亲西方”。很多有用的信息,其他朋友永远也听不到。
明哲保身到什么时候呢?你可能担心自己说多了被怪罪、受牵连,然后影响自己以后取得什么称号或权力;然而,当你有称号和权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得不继续明哲保身,或直接给别人摇旗呐喊。只要你没有开口,你就是反了什么东西(如“自由”)。
所以啊,还不如早点多说点人话呢。至于错过什么——如果根本就没得到过,错过你也感受不到。作为老百姓,要不然赚点辛苦钱,要不然吃国家和人民给的一口饭,你总想取悦所有人,让所有人投喂,以后才会有更强的“被剥夺感”。我压根就馒头咸菜,不就没这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