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

转载自:澎湖知识服务平台,作者:郑明典

“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这句谚语早年流传于闽粤沿海与台澎各地,用来形容台湾早期先民横越海峡的危险艰难。

由于台湾海峡的水流湍急、季风强劲,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暖水和黑潮支流由南向北流,海面上主要吹西南风;冬季则有中国大陆沿岸流由北往南流,海面以东北风为主,形成风急浪高的天险。另外在澎湖与台湾之间,还横亘着澎湖水道,当地的海底地形北窄南宽、深度变化明显,湍急汹涌的黑潮支流在此北上,成为航海者的另一道考验。

明、清以降,汉人陆续渡海来台开垦,但当时科技毕竟不比现代,帆船时代的船只,仅以木板为材料、以风力(风帆)与人力(桨、橹)为动力,面对流速湍急、风强浪高、季风分明的台湾海峡,稍一不慎就会发生船难,想安然横渡并不容易。

500

500

因此,当时先民不但将汹涌奔怒的台湾海峡唤作“黑水沟”,将澎湖与厦门之间称为黑水沟的“大洋”、澎湖与台湾之间叫做黑水沟的“小洋”,更从此口耳相传,留下“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这句经验之谈,意思是:

十个从中国大陆沿岸航向台湾的人里,恐怕有六个连到都到不了,半途就船毁人亡;一个或因不敢继续冒险、或因无法横渡风浪,只好眼巴巴地折返回头;最后只剩下三个能平安抵达对岸,在新天地展开另一段人生。

由此不难看出早年先民横渡台湾海峡,确实像是鬼门关前走一回的冒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