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剧透,一入这局,他们都惨输

如果你被人莫名捅了一把刀,你怎么做?

马上反击,自保要紧。

可如果这把刀,来自75年前,捅在你曾爷爷身上,反击虽迟但到,你爷爷还了对方一刀。

75年后的你,会怎么解决这场争执?

你能相信吗?

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有两个民族的人,对待一场久远的仇恨,坚定执行着以血偿血的复仇之路。

伤害、还手,伤害……如同一个怎么也没法中止的循环。

甚至,就在上个月,这场血债,还在继续叠加。

500

循环是如何展开的?

它什么时候结束?

答案,可能在诞生于18年前的这部电影里——

《慕尼黑》。

500

和李安的《断背山》一起入围次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算是好莱坞大导斯皮尔伯格较冷门的一部。

风格在他的作品序列里独树一帜:暗黑、冷峻、残酷……

讲述因1972年慕尼黑惨案,引发的一场复仇行动。

试图用这次以色列特工对惨案策划者的反击,审视这场延续了快百年的仇恨。

斯皮尔伯格是犹太人,这也是他继《辛德勒的名单》后,第二次涉足自己本民族的议题。

身在其中,却拍出了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情绪。

没有快意恩仇,反而最多的,是让人心惊的迷茫。

01

慕尼黑惨案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德国首府慕尼黑召开。

如果没有那场恐怖袭击,这将是最成功的一次奥运会。

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赛国家最多、运动员人数最多、比赛项目最多及女性项目最多。

甚至,在二战中饱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也就是以色列代表团化干戈为玉帛,前来参赛。

然而,和谐在9月5日凌晨戛然而止。

电影一开场,就还原了那场恐怖袭击。

夜幕掩护下,8个黑影翻越栅栏,来到一所宿舍楼。

他们迅速伪装,轻车熟路找到目的地,以色列运动员的宿舍楼。

500

一名身材高大的运动员听到声响,到门边查看。

等待他的,是黑洞洞的枪口。

他迅速反应,用身躯抵住房门,朝屋内大声示警。

500

但,太迟了。

赤手空拳在冷兵器面前毫无抵挡之力。

胆小的、按兵不动的,被驱赶作一团,成为人质。

勇敢的、搏命的,被毫不留情地残害。

有的脸被贯穿,生生烧出了个大洞;有的后背被打成蜂窝。

一名摔跤教练和一名举重选手被当场枪杀,其余九名运动员和两名保安被扣押。

500

这群恐怖分子出自“黑色九月(BSO)”,隶属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的激进派。

他们声明,要求以色列和联邦德国政府释放256名巴解组织成员,换取人质的自由。

德国当局被迫同恐怖分子展开谈判,假意答应歹徒,为他们提供飞机,并准许其携带人质离境。

同时,准备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

可由于部署不周,经过机场一个多小时的枪战,恐怖分子尽数被击毙,但11名人质也命丧枪口。

这便是震惊全球的“慕尼黑惨案”。

500

在奥运会这样一个以和平、公正、爱与和谐为本的赛事期间,鲜血写就了最大的讽刺。

镜头一转,来到男主艾夫纳(艾瑞克·巴纳)身上。

他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Mossad)的工作人员,老婆怀孕七个月,生活平静、幸福。

来自祖国的召唤打破了这份安宁。

他奉命担任队长,和其他4名成员一起,组成刺杀小队,挨个追杀策划了这次绑架的11名头目。

500

如此报复并不合法。

但总理梅厄觉得,实施行动的恐怖分子都死了,可罪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制裁。

文明,在野蛮面前不堪一击。

唯有用更强大的暴力还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行动代号“天谴行动”,又称“上帝之怒”。

名字霸气,对于犹太人,以色列国人来说,自然解恨。

可具体到他们每个人,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法律的另一面,以正义之名,行杀人放火之事,却又是另外一番心境。

人,该如何自处?

500

02

复仇

复仇小组,不同于007和伊森·亨特(虽然特工之一在那一年确实接任出演了新007)。

每次都带着叫人大开眼界的新式武器,开豪车,穿高定,美女为伴,宛如贵族一般开展任务。

不帅、不酷、不爽。

这五人,都没有从事过情报工作,因为平凡是最好的掩体。

他们的技能,对于刺杀来说,将将够用。

比如,男主做过总理保镖,有身手,可以实地执行刺杀。

古董商善于伪造文件,能帮他们造假身份。

玩具匠人手工好,有一定的拆弹知识……

出发前,男主的上司给他定了目标。

用枪可以,最好用炸弹。

动静要够大,“要全世界知道恐怖分子的死讯”。

500

500

也就是说,行踪要低调,成果却得够高调。

尽可能公开、扩大,只有这样才能威慑其他敌人。

有个在一般的特工片里从没见过的情节。

老古板的行政人员再三向男主强调,收据,收据,收据。

既荒诞,又真实。

有点黑色幽默,却丝毫不好笑。

镜头怼上大喊大叫的公务员,他的脸半隐在阴影里,扭曲、狰狞、恐怖。

明明是为国效力,却并没有赢来尊重。

文件被重重地摔在桌上,扬起大片灰尘,暗示着他们的命运。

在理想的光环下,他们不过一撮被迫卷入政治的炮灰,大手一翻,就被碾为齑粉。

500

第一个刺杀对象,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

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体面、文明。

面对死亡,悲悯地伸出双手,抚上枪口。

反观杀手。

一个慌张又亢奋,看似胆小却能先开枪;一个掏枪不利索,明明善良,却也在最后毫不留情开火。

他们一共射出了12发子弹。

不干脆利落,更像是一次泄愤式的处决。

没有天衣无缝的计划、矫健的身手、华丽的枪战、暴力美学。

而是突然、密集、响亮的枪响,和缓慢、平静而无声的死亡。

还有一瓶,混在血液里,碎掉的牛奶。

500

500

反差挑战着观众的认知,也动摇着你我。

这两个原本面善,为正义而战的年轻人,在昏暗的光影里令人不寒而栗。

原来,当正义以残暴的面目展露时,竟然变得和邪恶一样可怖。

电影里,导演为每一个被杀掉的巴勒斯坦人都着了笔墨。

外交官,他有美丽的妻子,在他们看来,巴以双方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500

他还有一个穿红色衣裙的小女儿。

是的,与《辛德勒的名单》一样,这里也有一位红衣小姑娘。

但也同样,她身上的纯良并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她的父亲无情地杀害着以色列人,又被以色列人无情杀害。

500

有一位住在旅馆的教授,以为隔壁房间的男主是新来的旅客,热情地找他寒暄,和他开玩笑。

500

作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电影里并没有宣扬仇恨、民族主义。

而是呈现了他们民族的宿敌,那些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人性、平凡的一面。

原本该成为民族英雄的杀手小组,却一步一步陷入泥淖。

他们的复仇引来巴勒斯坦人的新一轮报复。

他们自己也误伤平民,犯下更多罪恶……

在一次次的行动后,他们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这种处理,若是放在简中语境下,简直就是“屁股歪”。

给本民族抹黑,为仇人洗白。

但,果真如此吗?

03

余震

《慕尼黑》改编自被以色列政府强烈谴责的半纪实小说《天谴:以色列针对”慕尼黑惨案“的复仇》(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Counter-TerroristTeam)。

据说取自特工小组之一的真实经历。这一复仇行动也因为以色列政府的保密而无从求证。

在小说里,是这么描述这一任务执行者的最佳人选。

摩萨德想要的理想特工,如同做工精良的机器那般精确、平静,又可依赖。从某种程度上说,特工不需要工作热情,只需要像电脑芯片和磁罗盘那样工作就可以了。特工的表现不是基于自己对任务的感受,不能表现得笨拙或者敏感,也不需要有创造性或者对工作的忠诚。特工应该是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但是不能有狂热的倾向:是鹦鹉人,但是不能有自己的思想。

心智坚强,实力可靠,精神钝感。

前两点很好懂,后者呢?

因为这是一桩正常人无法细想的“无尽屠杀”。

全片有两处最令人深刻的处理。

一处,是男主与巴解成员阿里的对话。

刺杀小队执行任务时,偶遇一队巴解士兵,他们情急之下伪装成同道中人巴斯克分离党成员。

500

深夜时分,带着面具的男主问出了心中疑问:

你们没有实力,为什么一定要建国,一定要回到那片不毛之地。

阿里这样回答:

—我们有小孩,他们也有小孩

我们可以等

而且有必要就会刺杀犹太人

—世人会同情他们,把你们当禽兽

—没错,但世人会知道是他们把我们变成禽兽

然后会开始关注我们的苦难

你不知道没有家的感觉

你们老是说这不算什么 可是你们有家可归

我们只想建立自己的国家 拥有自己的家园

500

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理性交流,可谁也无法把对方说服。

但发现没,尽管立场不同,但他们没有冲突,没有斗争,而是搁置了问题。

不久之后,男主在执行任务时,亲眼看到了阿里死在了自己眼前。

回归真正的身份后,平等对话变得不可能。

明明可以和平共处的两人,拼得一个你死我活。

这何尝不是两个民族的隐喻。

在刺杀第四个目标时,有一个镜头,肉叔难忘。

他们冲入头目家中,对着当事人就是一顿扫射,留下当事人惶恐的家人。

这其中,有一个年轻的男孩子。

他懵了,眼看着父母突然倒在血泊里。

500

500

这个镜头停留得虽然短暂,但足以让我们看清他眼里的惊愕。

看,又一颗仇恨的种子悄然栽下。

500

另一处,是任务做到后半段。

特工小组成功被盯上,也成了刺杀目标之一。

小组里比较年长的西装大叔,被美女杀手裸杀于酒店房间,于是特工小组商量,先暂停任务,为队友报仇。

报仇对象:收钱办事的那个杀手。

500

在踏上找杀手的火车前,会做炸弹的队友犹豫了,他开始怀疑”血债血偿“。

敌人做坏事,我们不能跟着做

我们应该站在正义这一方

现在我失去了正义感

如果失去它

我就失去了灵魂

500

500

以自己失去灵魂的代价,换来的”胜利“短暂又迷茫。

而背后的理由,细想如此摇摇欲坠。

-我们不能再当好人

-受了几千年苦难不代表就是好人

500

500

队友的犹豫,也影响了男主。

如果报复是正当理由,那自己也能被轻易杀死。

随着电影的色调越来越暗,他由最开始会在任务完成和伙伴一起庆祝胜利,变得神经紧张,草木皆兵。

终于,他和他曾经刺杀过的对象一样,不敢睡床。

500

500

男主逃了。

从那个宏大的叙事里逃出,逃到了美国,逃到了自己家人身边。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他和自己在情报局的前领导分道扬镳。

他们走出了画面。

镜头里,曼哈顿东河海滨,矗立着两座纽约的标志性建筑,双子塔。

500

无比讽刺,也无比绝望。

《慕尼黑》讲述的故事,发生于21世纪前。

它上映时,双子塔已倒塌4年。

聊电影的此刻,同源的仇恨在远方引爆了又一出悲剧,以11320条生命为代价。

500

500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