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国家一直都努力在改变彝族的生活

【本文来自《很多人不懂大凉山扶贫的艰难,板凳工程听说过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80年代在上海读书时,认识了一位彝族女孩,她的经历比较特殊,故事也很有意思。

40年代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也曾想着要改变彝族,就从凉山带出来了一批彝族男孩子,在成都接受小学教育,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回去治理凉山。她父亲就是这群小孩子中的一个,所以算是彝族中有文化,对政府工作有所了解的人。她母亲是当地彝族土司的女儿,从小被送出来读书。后来共产党解放凉山,她的父母小学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成了政府的人。到80年代,她父亲已经算是地方政府的中上层干部了,母亲是老师,家住在成都,但是还经常回凉山老家去看看。这是背景,下面是她讲的故事。

她说,国家一直都努力在改变彝族的生活,她记得在70-80年代,经常有干部下乡,组织彝族乡民们开会,传达上级精神,安排当地的工作。每次一开会,老乡们倒是都来了,因为不来要扣工分。彝族人男男女女都穿着大裙子,开会时一进门身子转一圈,大裙子散开,人就蹲在地上。开会的时候倒是安安静静,但是开完会,大家都提起裙子站起来走了,身后留了一地大小便。

在这种地方扶贫的确是非常不容易,要改变观念,改变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必须得有一代两代人持续努力才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