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的评价逻辑和工业界或者产业界的完全不一样,中国过于看重论文发表的载体

【本文来自《中国科技发展到底需要不需要基础研究?》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科技界持中美还有较大差距的人多,而产业界越来越多人支持中国科技实力已超美国了》一文下我评论过,学术界的评价逻辑和工业界或者产业界的完全不一样。如果别人是第一个研究某个问题的,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你在人家开创的领域里做越多工作,创始者的地位越高,哪怕创始者只发了一篇论文,自然指数可能就只能算上这一篇(但也许一篇都没有,因为创始者发表的论文可能没被自然杂志社选取的杂志收录),但你发了一堆自然和科学杂志,你给单位和中国挣了远多于创始者的自然指数,在学术评价里你的地位还是没法超越创始者,因为你得靠别人发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人家不做,你就不知道它重要不知道这能做出来,而人家做了,你发现这个领域确实前景广大。

我再举个有重大工程应用的基础研究的例子,苏联科学家彼得·乌菲莫切夫在1960年代开始研究二维和三维物体的电磁波散射。1962年乌菲莫切夫发表物理衍射理论中的边缘波方法,可以用于精准求解不同形状物体的散射面积,并且发现物体对电磁波的散射强度和边缘布局有紧密关系。1971年,精通俄语,在洛克希德·马丁从事技术资料翻译工作的Denis Overholzer意识到乌菲莫切夫的研究可以用来制造隐身飞机。一开始他把相关工作和这个设想汇报给上级,结果并没有得到重视,他直接将论文交给了公司相关技术人员,结果得到了公司和USA空军极大的重视,从而开启了隐身战斗机的研制。乌菲莫切夫的研究是用俄语发表的,你如果依赖杂志影响因子来评价他,那是零,但是不代表他的工作不重要。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术评价过于看重论文发表的载体,而不看重研究本身。所以你批评基础研究没用是批评错了方向,真正应该批评的是国内学术评价体系和资助体系,并没有真正鼓励原创而重要的工作。当然另外一方面,虽然隐身战斗机原理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甚至不是最早造出隐身战斗机的USA的科学家提出来的,中国现在也有这个能力制造隐身战斗机。可是,我们对国家的期望可能不是永远跟在别的国家屁股后面,人家有了我们才想这个可以有,而是我们希望我们能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制造都取得世界领先地位。我们希望我国能掌握别的国家连想都没想过有可能做得出来的先进技术,造福人类,也让中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