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而愀然有感
读史而愀然有感。
刚才正在读南明小朝廷桂王那段历史。此前读《船山全书》时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现在读清朝人的《通鉴辑览》因为立场、视角不同,又是一番感受。讲到李定国打败孙可望以后时“辑览”中有两句批评他的话——“今内难虽除外忧方大而我酣歌漏舟之中熟寝爇薪之上能旦夕安耶”(照录原文,没有句读)。
读到这里愀然心动。满清统治者肯定诋毁贬低抗击他们侵略的民族英雄,这是肯定的。明朝的文官喜欢拉帮结派、吹毛求疵直至亡国也不改。这里也不评价李定国和给他提意见的人。但这句话讲的道理是正确的。
其实这句话说的并不准确,当时孙可望虽然被打败,但桂王的小集团远没有“内难虽除”,其实他们内部依然矛盾重重。
南明小朝廷不足为道,只是可惜了那些爱国志士。中国人善于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问题“酣歌漏舟之中熟寝爇薪之上”就很生动,再加上一句反问“能旦夕安耶”在表达上是很有力量的。可惜,叫不醒假睡的人(这里不是说李定国)!
这两天大家讨论清史,有一个都很熟悉问题——明朝中期以后虽然号称经济繁华,但国家却收不起税来,连基本的救灾、抵御侵略等国家职能都无法担当,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向完蛋。清朝来了以后,虽然经过了战火蹂躏,但税收财政困境就解决了!根子就出在官僚地主集团身上。需要强调的是,明朝中期以后,不仅山西的官僚地主勾结满清,大量资敌。东南沿海的官僚地主集团则开始买办化和国际资本勾结在一起。这不仅是中国明清两代末年中国大劫难的根源,而且到蒋介石汪精卫更是登峰造极。这种威胁并没有消失,依然非常现实的存在。
“酣歌漏舟之中熟寝爇薪之上能旦夕安耶”但愿今天的人们能思量思量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