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人口数量、质量、规模的思考
前面听林毅夫驳斥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导致经济衰退的观点,提到人口的要素能力除了有数量优势,还有质量提升带来的优势,虽然我国人口数量不再增长,但人口素质还在提高,实际上人口的红利还在继续提升,我是赞同的。
我觉得还应该说清楚,大规模的高质量人口和小规模的高质量人口,其竞争优势也不是线性叠加的,高素质人口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巨大的体系优势和交叉协同优势。因为现代产业和产品都是跨产业跨学科融合的结果,只有大规模可以在多个学科领域保持研发能力,产生技术和成本优势并强的局面。我国有那么多领先的行业,每个行业要把主要的技术都打通、掌握并创新,是需要不少高水平人才来啃和消化的,所以我国产业能力如果很强且数量很多,高水平人才数量肯定也是世界第一的。
从单个人的技术前进角度看,一开始都是一个人在其自己的领域往前走,越走越靠前,然后慢慢出领域内成果,成果也搞得越来越扎实,他会以“主业”为中心逐步的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其实这是一种从个人技术发展角度阐明技术从单一走向融合的趋势。个人取得了好的科技成果的时候,往往都愿意和别的学科杂交融合形成新成果,这是放大自己成果收益的必然选择。当然前提是这个科技人才和公司手握了好的科技成果,而现阶段我国很多的科研领域已经有了不错的科技成果,存在成果交融结出新产品的大量机会。
宏观上看,大量的手握成果的科技人才或实体,都愿意将自己的成果的收益最大化,就是拿出去交流和嫁接杂交。也就是这几年我们明显看到中国的科技人才走到各领域的世界前沿,接下来除了这些领域科技人才继续往前引领,再者就是他们进行交叉融合出新成果,交叉融合往往比技术单线前进更容易出成果,出更多的成果。
这从物种杂交的原理也能很好的理解,一类高水平的学科(或学科人才)就是一种优质基因,多个基因融合杂交容易产生一个新形状的物种(物种有好有坏),好物种自己回流下来,就像连联合研制一个新产品。如果学科单一,尽管水平高(基因好),但没有杂交机会很难形成新物种;如果有多种类型的基因但每一种的数量都少且分散(分布在不同公司平时交流少),也很难形成杂交的机会,出的新产品就少;如果优质基因种类和数量很多,且集中在一起(如一些规模大的科研部门),或者被短期集中(组织)在一起,那就提供了很多的杂交机会,容易出新物种或好产品。
华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规模化的高素质人才,导致其有能力在各个行业研发出技术实力超强的产品,其技术的协同性和借鉴性非常明显,没有规模是不行的。
在技术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传统:视角放到整个国家的层面,多对个研究实体的组织能力就很重要。以前我国从国家政府层面整合国内高水平的技术力量进行大项目的关键技术攻关,就是一个规模化技术组织整合的好例子。国家各产业孕育的高技术人才,通过牵头单位的进行组织、交流和协作,可以形成1+1>2的规模效应,这是可以大力推行的做法。
国内搞光刻机,大概率就是华为自己下场,组织国内相关技术公司协同攻关的结果。这种技术协同需要牵头者有很强的技术理解、前瞻性,华为的技术人才可以做得好,因为他们的企业本来就是一个多门类学科高水准的研发公司,肯定培养了不少交叉学科、多领域技术理解能力强的“综合性选手”。这些选手就很适合做技术整合或多种类技术专家的组织协调工作,做总体技术的把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