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时装周之观察

今年九、十月份过去了,中国的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和深圳)都刚结束了2024年春夏秀时装周。在看上海时装周的某场秀的时候,一个刚刚进入时装业的领导朋友问了笔者一个问题,这三大时装周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笔者曾经不同程度地介入过这三个时装周的组织过程,比较了解它们的演化,每年也在现场观看不同场次的时装秀或者活动,并且对世界四大时装周有些了解,现在把笔者当时的回答加以整理,写成一篇小文,这只是一个人的管见,看看网上也没有类似的文章,就当是块砖头抛出来吧。

这里所谓的中国三大时装周,指的是北京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的上海时装周和深圳的深圳时装周,从规模上讲,它们是中国众多时装周中规模最大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它们还有一个共性,就是虽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直接的或间接的政府支持或赞助,它们都能依靠参加品牌的交费与各种商业赞助(它们都能找到一些有规模的企业赞助),保证它们基本的商业运营,保持正常的一年两季时装周的举办。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其实欧美的不少时装周也是需要有政府支持的,也是需要有企业赞助的,也有不少国家的时装周难以为继,时装周组织频频换东家的事情发生。而中国有三个可以依靠自己的资金就可以保证基本运营的时装周,这是完全值得中国时装从业者骄傲的事情。当然这三个时装周也有很大的不同,不论别的从业者如何看待,笔者根据自己的经历,以及对国际上四大时装周的了解,在这里谈谈它们的区别。

深圳时装周,它是这三个时装周中最年青的。因为中国目前最成功的商业时装品牌云集深圳,深圳时装周上虽然也有很多学生级别的夸张前卫性质的时装品牌秀,但这并不是重点,对时装业从业者而言,深圳时装周最吸引人的是商业化时装品牌的秀,其各大商业时装品牌的风格是最稳定的,对中国时装消费市场下一秀时尚方向的描述力也是最强的。过去这些品牌与深圳时装周的结合并不多,有不少只是经不住主办方的努力,勉力而为,但过去五年中,深圳时装周从一年一次升级为正常的一年两次,而且将时间调整到四月与九月,与深圳这些时装品牌企业每年都要举办的春夏季与秋冬季订货会时间相对接近后,时装周与企业节奏的共振感加强,企业的参与感就强了,你只要看看过去多年深圳时装周的时间表就很明显,很多品牌销售额上亿,十多亿,还有销售有几十亿的品牌(比如本届深圳时装周的开幕秀品牌玛斯菲尔)。品牌实力强,它们的投入就大,并且与它们的两季订货会相结合,时装秀的规模也就更大,观众多为品牌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买家和商场经理,有多家品牌为了这场秀(实际上是为了它们自己的订货会),常常要包下几个三、四星级的宾馆来接待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客户,另外,这几年深圳的有实力的品牌都将总部搬到郊区的大浪时尚园,新的总部大楼往往都有漂亮的秀场,届时还要租用十几辆大巴车将客人接到自己的总部大楼里去看秀,这种事情在北京的中国时装周和上海的上海时装周上是很少见的。企业实力强,在营销上也会投入更多,深圳时装周期间,也会看到全国各地的明星、网红被高价邀请而来,进行各种品牌营销活动,这也是北京上海不多见的。这也给深圳市带来了多种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如果硬要拿深圳时装周与国际上的四大时装周比较,笔者认为它更接近纽约或米兰的时装周。(本届深圳时装周的情况其实不如疫情前,看来要恢复到四年前,还需要时间。)

上海时装周,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上海经济也极为发达,商业模式也领全国之先,本来上海就是中国的时尚之都,时尚文化自然也就容易发展起来。大家都认为上海时装周上的年轻的创意品牌是很多的,也很吸引人,但笔者认为上海时装周与其它两个时装周的区别最大的地方是它的“厚度”,一个时装周的完整,并不是有多少场秀,有多少个秀场,关键是内容的完整与丰富,这种完整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品牌的完整,既有商业大牌,也有众多创意小咖;既有国内品牌,也有国际品牌,本届时装周的开幕秀与闭幕秀分别来自中国目前很成功的之禾和欧洲很有影响力的Stella McCartney, 都是商业大牌。二是既有时装走秀,也有静态展示;既有时装周程序表的丰富多彩,也有上海市区商业环节的各种配套活动,这么多年来,上海时装周走秀表演之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几个静态展(如MODE, ONTIMESHOW, SHOWROOM等)都十分成功,引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买手关注与访问,而且上海市各区的商业配套活动也越来越多,从而促进了整个城市的时装周氛围,并使全上海各区都能享受这样一个活动带来的益处;三就是既有T台上的千姿百态,也有秀场外的争奇斗艳,这个方面只要看看来看秀的人群穿着,数数在等待入场前的秀场门口老伯伯们的“镜头大炮”数量就可以了,这种场景在北京与深圳虽然也有,但明显不强烈。上海时装周这种系统性与配套性构成的时装周的“厚度”是另外两个时装周所没有的(虽然它们也有配套的各种活动),也是轻易难以形成的,这一方面可以看到上海的时尚之都的底蕴,另一方面也可见上海时装周的组织者眼光比较宽广,并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了时装秀的组织与安排,也将注意力放在了时装表演外更多内容的组织上,只有长期如此,才能形成如此规模的内外配套与联动,才能打造这种时装周的“厚度”。如果硬要拿上海时装周与国际上四大时装周比较,笔者觉得,它更接近伦敦时装周。

中国国际时装周是时间最早的时装周,而且是唯一被冠以中国的时装周,它可以追溯到1997年底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设计博览会,到现在应该有二十五年多了,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当时创办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初衷是迅速提高时装设计师的地位,提高中国品牌的设计水平,在它创办后,也确实为中国设计师的地位的提高,对中国企业对设计的重视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国际时装周与上海与深圳等地方时装周不同,它是由行业协会主办的,官方的性质更加浓厚,加之在北京,中国的首都,媒体实力强劲,每次都有很多国内的大型服装企业参加,而且常常会有一些地方服装市镇以地方的名义来参加(比如本届时装周上的江苏盛泽镇,过去看到过的广东虎门镇等。),这是另外两个时装周完全没有的现象。这个时装周的最大吸引力是每年下半年的时装周会评选一年一度的中国时尚大奖,如中国十佳设计师、时装设计金顶奖、中国时尚品牌、中国十佳女模、中国十佳男模等等,这可是冠以中国的奖项,所以下半年举办的那届时装周,就显得十分受重视,都会有一些规模很大,名模众多的大秀。而且这几年有奖项越来越多的趋势,过去设计师的奖项只是一个金项奖加全国十佳设计师,现在又分出最佳男装设计师,最佳女装设计师,新锐设计师等等,所以品牌企业也好,品牌设计师也好,参演的模特儿和她们的经纪公司也好,来参加中国时装周就会自然而然地会有一种功利性需求,就是我来参加就是来拿奖的,拿到奖,皆大欢喜,对设计师,对品牌,对品牌的商业销售都有好处,但是如果没有拿到,就会很沮丧失落。所以评奖也是个双刃剑,虽然可以吸引很多有实力的品牌愿意来参加,角逐大奖,但品牌和设计师一旦拿到奖后,也失去了再来参加的动力。中国时装周虽然是国家级的时装周,可是北京并不是中国时尚中心,十年前还有象白领,吉芬、爱慕这样一批领军品牌,但这些年来当地的时装品牌有越来越少的趋势,而当地的创意性时装品牌虽然也有,但不像上海与深圳这样蓬勃发展,因此过去这十年,中国国际时装周其基本模式一直没有大的变化,有明显地一直下坡的感觉,需要尽快调整策略,找到新的增长点。

总之,中国有三个颇具规模,并运营良好的时装周,真的很值得中国时装业从业者骄傲,各时装周也是各据特色,颇有声势。但与世界四大时装周相比,在互相协调,商业与传媒配合,特别是设计师创意与商业相结合方面,还有很大距离的。

2024年11月8日,于上海

本文同时也发布于同名微信公众号《时装业观察者》

中国三大时装周之观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