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对儒释道三家的认识

儒家严格说起来不是宗教,或者说儒教实际上是关于终身教育的一套理论体系。所以孔丘老先生被称作至圣先师。在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里,孔夫子强调的更多的是因材施教,推崇的是每个人都要按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到了《大学》,才明确地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一整套理论体系里,儒家更关心世俗社会生活的和谐,强调秩序带来的稳定。“君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这样的命令句式代表了儒家对于非常规事物的态度。接受了教育的人,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要擅于做事,推动社会进步。而且,“食色性也”,“好德如好色者,鲜矣”,这两句话又表明了儒家对人性的本质的认识和对人性弱点的宽容。

汉武帝独尊儒术,一定是认识到了儒家理论对社会发展的好处。现代总有人在说,儒家的学说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强调了社会秩序,更在后来发展处礼教和理学,对人性进行了压制。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批评。任何一个国家和群体选择的指导治理的纲领性的理论都一定是要有利于稳定自身,促进发展的。何以独罪儒家?而况在儒家的秩序观里,对上位者的要求是先于对下位者的要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固然强调了秩序,但是也要求了上位者的责任。而刘彻接受儒家理论实际上就是承认皇帝也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老年刘彻发布《罪己诏》,就体现了他对儒家理论的身体力行。因为没有特异地拔高对社会精英层的要求,因此,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底色,并逐渐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使得中华民族历尽劫难,绵延存续到今天。更为后来接受新的文明提供了基础。

释门也称佛教,是从天竺传入中国的一个教派。就我个人理解,佛教是无神教,而且也更多地是一门训练体系,专门用来指导和帮助人类解脱烦恼以及面对生死的理论和具体的方法。佛教宗乔达摩 . 悉达多为祖师,尊称为释迦牟尼佛。也因此自称为释门。

与儒家不同,佛教对于人生的看法是超脱世俗,甚至可以说是超现实的。佛陀以自己的修行的体验认定世界的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也就是不需要执着的。他特别的认定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来自于欲望和欲望的不断膨胀。因此,在所有的佛教修炼法门里,节欲和禁欲是必须的,特别是受戒出家的僧侣。根据他不同阶段对去除烦恼,解脱生命的方法的论述,包括他的弟子们根据他的教导结合自己的修行经验总结出来的经论,形成了佛教的庞大的经籍数量和众多的宗门。其中大乘的理论和禅宗的思想进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圈得到了传播和发展。而佛教在中国的落地和发展实际上离不开儒家的开放和宽容。而大乘佛教对菩萨的定义又和儒家理论中君子的精神实质有很多的契合。所以佛教得到了中华文化的接纳和认可。那些在世俗的生活中郁郁不得志,理想遭到打击,甚至遭遇到政治或生活不幸的人纷纷在佛教里得到了某种救赎和接引。而佛教本身的修行的具体方法和我们民族传统的修行方法之间是相通或相近的特点也让佛教的流传和发展有了基础。

大家一定要记住佛教不仅仅是一门哲学,一个理论体系,更是传承有序的一个切实的实修方法集成。现在流行于都市的所谓的瑜伽,冥想,静坐多半都是从佛教里脱胎而成的。因为佛教要求持戒,僧侣又脱离了世俗生活,因此在中国社会一直没有成为绝对的唯一的宗教信仰。这也和儒家思想更切合世俗生活有关。所谓成也萧败也何。

最后是道教。把道教放到最后既是随顺世俗的习惯也是因为道教比儒家和释门都更古老。道家的称呼应该是源于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而道家的理论在中华大地上存在的时间要比老子更久远。老子身为周朝皇室的图书管理员,一定阅读了大量的古老书籍,学习了很多华夏早期文明留下的知识。而《道德经》则是他应尹喜的要求留下的一篇概述。从《道德经》的文字看,很多内容的起源要早于周朝。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全篇几乎没有引用《易经》的概念和说法。这说明,在老子的心目中,不需要用《易经》来说明世界。

从诞生而言,道教似乎是最后的。汉初还只有黄老学说,汉末才有了道教的说法。但是因为道教的理论体系里汇总了华夏文明很多的知识,因此从内容继承和历史渊源上,道教可能远比儒家和佛教更久远。《封神演义》里把道教的历史推远至女娲时代并影响了商周的更替。近来阅读《道德经》,有一种感觉,世传的版本,就算是现在比较早的帛书版,仍然不是老子留下的原版。最大的可能是尹喜就没有把老子的原版完全流传于世。甚至流传于世的是经过他篡改的版本。大约是他真切地感觉到了老子所著的文字太有力量,特别是关于个人修炼的论述,直白简洁,甚至可以说是惊世骇俗。即便如此,黄老学说在春秋战国时代也得到了大批的学习者。李斯,商鞅,苏秦,孙膑,庞涓等等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风骚人物,汉代的张良,韩信,诸葛亮等等。

在三大家里,道家比儒家略微强调离世,是离而不弃。比佛教呢更关心人间的疾苦。堪舆寻穴,捉妖除鬼,祈雨治病,卜卦断事,世间生活里到处都是道士的身影。受道教的影响,佛教来到中国实际上比在天竺和印度有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如果深入了解佛道两家的修炼方法,会发现非常的接近。而老子在《道德经》里对世界的本源的叙述也和佛陀的讲述非常相像。后世道教弟子指称老子西去化胡,从二者的思想看也不无道理。老子对宇宙实相的论述更简洁明了,对每个人的具体的修行方法的叙述也更直接和简明。一个法门的发展一定是从简至繁,从直接到隐曲。道教本身的修行方法也是演化出了很多的内部门派。

总之,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这三家实际上已经纠缠裹覆在一起了。其中儒家是底色,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调和中国社会存续发展的基本秩序。佛教和道教则在精神领域上各自帮助人们脱开世俗的困境。

现在重新提起儒家的理论思想,推广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学习是因为经过近百年的扬弃,我们对宋之后的礼教与理学的刻板僵硬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反省。而与西方工业文明一同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的内容,我们进行了一百多年的学习和吸收。重新复习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我们融会贯通,生发出更适应地球未来发展的需要的文化思想体系。用仁义对抗资本主义的自私,用宽厚对抗一神教的极端与狭隘,用兼善与和合消弭机械逻辑的死板与僵硬。

斯事体大,任重而道远,舍我族人更有谁堪此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