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人在广西栗木锡矿:我们为第一颗人造卫星做贡献

【本文来自《从电容到芯片——钽的进化》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沙城俗人甲
  • 上世纪60年代,日本从广西恭城栗木矿区大量购买锡矿。为破解其中奥妙,赵振华当时所在的地质所向国家申请购置电子探针,并用其检测发现该锡矿含有铌钽铁矿石。钽是无线电通信、也是制造人造卫星的必要材料,其时在国际上遭到封锁。此次发现无疑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入太空,对此赵振华记忆犹新:“那时我正在西安出差,发着高烧。一听通知说晚上几点钟卫星将从西安上空过,西安万人空巷啊,都上大街!我们在鼓楼看见卫星飞过,广播就把那个《东方红》奏出来了。”那漆黑暗夜中的一抹亮色,有属于中科院人的一份功劳。

科大人在广西栗木锡矿我们为第一颗人造卫星做贡献

(原)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陈江峰2017年6月25日

按语:日前接到化学院90余岁的退休教授赵贵文先生电话,要我回忆当年在广西栗木锡矿的工作,我以健康理由婉拒了。近日,反复思量,想到近半个世纪过去,当年参加工作的老师已经逐渐老去,连我这样当年的小助手也已经年近耄耋,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觉得有必要把这样一件直接服务于国家目标、为两弹一星作出直接贡献的工作写下来。这不但是对我们学校传统的回忆(口述历史吧),也许也可以给年轻老师同学以借鉴。由于我个人当年所处的助手地位和专业局限,不了解全局,但我介入此项工作前后6年,印象很深,所以尽管回忆的某些内容可能有失偏颇,但是大的轮廓是不错的。

栗木锡矿是个小矿山,在广西桂林以东约100公里的恭城县山区。作为锡矿,在盛产钨锡的南岭地区只是个不起眼的小矿,周围没有著名风景,虽然出名的沙田柚原产地就是恭城,但知之者甚少。这样一个一般人不会多加注意的小矿山,在60年代的机缘巧合之下,与我个人联系到了一起,与科大化学系诸多老师同学联系到了一起,与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联系到了一起。事情源起1965年春。为了寻找地球化学专业学生的矿床课实习基地,时任化学系第一付主任的黎彤老师带领地球化学专业金翠英等老师到盛产有色金属的江西、湖南、广西等地考察。

各地有关机构推荐了若干个点供参考。黎主任认为大矿山不一定会重视我们二三十人的小实习队伍;而小的矿山,尤其是面临困难的小矿山,应该更适合我们。于是他拍板选定了广西栗木锡矿。

栗木是个钨锡矿,规模中等,当时正是资源枯竭的时候,急需扩大资源,挽救矿山免于关门。矿山介绍说,比较容易开采利用的石英脉型矿体的储量已经很有限了。有一个花岗岩型的老虎头矿体还有一些钨锡储量,但是这些钨锡分散在花岗岩里,开采利用很困难。在考察过程中,黎主任听到在广西有色局工作的两位地球化学58级校友郭旦奇和杨容甫说,他们听老同志讲过,1958年在分析来自老虎头的样品时出现黄色沉淀,疑似含钽,但是因为技术条件所限,没有得到肯定的结果。

当时黎主任就非常敏感地联想到钽是稀缺资源,当时主要来源是新疆的伟晶岩型矿床,全国的储量总共才十余吨。钽是制造人造卫星的必备材料,在国际上又遭遇封锁,乃是国家之急需。

于是,黎主任在校领导、特别是钱志道副校长支持下,组织化学系师生,进行“一条龙”式的攻关。地球化学专业做野外工作,进行资源评价。分析化学专业在赵贵文老师主持下负责攻克分析方法。无机化学专业在柴璋老师主持下负责研究钽的提取工艺。并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山、有色研究院和有色271地质队合作。很快肯定了老虎头花岗岩型钽矿床的工业价值,确定了300吨储量。黎主任还指出了规模更大的水溪庙矿床(也在栗木矿区内)的找矿方向。分析方法和老虎头型矿床中钽的提取工艺也很快攻克。

1966年就建厂,当年就投产,在那动荡的年代,这速度也体现了国家急需和重视的程度。从科学和经济意义而言,由于对花岗岩型钽矿床这一新的矿床类型的认识,很快在栗木矿区又找到两个更大的大型钽矿床,其中一个就是水溪庙。此后在江西和南岭地区找到多个该类型的大型和特大型钽矿床(如宜春的414矿,钽储量上千吨)。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的航天和国防事业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1970年,因为科大下迁和“疏散”,我本人和化学系一些老师和同学又重回栗木。其时正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那天晚上,深山中的栗木职工和全国人民一样,在黑夜中敲锣打鼓游行庆祝。矿山的喇叭广播,说受到中央军委的电话嘉奖,立时人群都沸腾了,我们也在这游行队伍之中。我们地球化学的师生于1970年7月初离开栗木回到学校,事实上是回到马鞍山,在那里继续接受再教育。无机化学专业的曾垣兴老师比我们晚离开栗木,他告诉我他带回了中央军委的纸质奖状,科大也是受奖单位。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此奖状早已遗失。

当年,大家觉得有生之年能有机会参加这样一项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项目,很光荣。但是没有人想到要申请一个什么奖项。现在回想起来,要想请奖还是有机会的,但是快半个世纪了,没有人提出。也许这就是我们科大的老师辈和我们这一辈人的奉献精神吧。就我个人而言,当年在栗木的经历永远是感到自豪的回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