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客机的新纪元

20年前,“协和式”客机飞完了最后一班航班,从此,世界再无超音速民航飞机。2024年,NASA计划开始X-59研究机的飞行,验证低噪音超音速飞行的概念,有可能重启民航的超音速时代。

500

“协和式”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工程奇迹布里斯托尔悬索桥在一起,惺惺相惜

“协和式“代表了一个时代。这是科技似乎没有极限的时代,也是老欧洲还有梦想的时代。英法的梦想不仅在于重建欧洲的科技高地,也在于通过欧洲联合而重获战后世界的话语权。

但老欧洲大势已去,“协和式”的抢跑实际上帮美国踩了一遍坑。超音速飞行的技术门槛不说,音爆成为跨不过去的坎。

飞行体飞行时,对前方空气压缩,产生压力波,压力波以音速传播。飞行体以低于音速(M<1)的速度飞行时,压力波能正常扩散,飞行阻力较低,好比马跑过来,羊群纷纷散开一样。飞行体以高于音速(M>1)的速度飞行时,压力波扩散不及,叠压在一起,形成激波,阻力大增。这好比马跑得太快,羊群躲闪不及,挤到一起,马只能踩过羊群往前跑,阻力自然增加。

激波在理论上密度可以达到无穷高,实际上也好比空气中无形的石墙,扫过地面的时候,会形成爆炸一样的巨响。实际上,爆炸声本来就是气浪形成激波的产物。

平头飞行体超音速飞行时,前方产生正激波,锋面与前进方向垂直。正激波的强度最高,锋面后的气流减速到亚音速,阻力也最大。尖锐或者斜面飞行体超音速飞行时,产生斜激波,角度由马赫公式M sin⁡θ=1确定,为激波角度,M为马赫数。斜激波对气流的减速作用降低,但阻力也小得多。

飞行体不一定只产生一道激波,只要局部气流速度超过音速,每一个突出物都产生自己的激波。躲在前激波后的突出物承受降低速度的气流和较低的阻力,所以马赫公式常用于确定超音速飞机机翼的后掠角,确保机翼“藏在”机头引起的激波锥背后。早期M2战斗机(如“幻影III”、米格-21)的机翼后掠角选为60度左右,就是因为M2时马赫角为60度。

实际飞机的激波情况要复杂得多,但基本上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机体表面形状产生的激波及其互相干扰的结果。但这也提供了一个思路:如果利用波的干扰和对消,可以降低音爆的强度。这正是X-59的理论基础。

500

X-59的形状比较特别。特别细长的机头超过全长的1/3,也有一对民航客机少见的鸭翼。鸭翼后掠63度,平尾后掠也是63度,机翼内段后掠76度,外段后掠68.6度。垂尾后掠59度。

设计巡航速度M1.4。按照马赫公式,激波锥角度约为45.6度。显然,所有翼面的后掠角都超过马赫角,不仅减阻,而且是按照产生额外激波以形成激波对消来设计的。特别细长的机头也与激波波长有关,要对消,需要移位半波长。

500

理论计算的结果表明,在55000英尺(约16760米)高度以M1.4飞行的时候,地面感觉的噪声只有75分贝,比坐在车里听车门“砰”地拉上还要轻。也就是说,音爆的声强从爆炸声降低到远方的闷雷声的水平,这就很可以接受了。

作为比照,“协和式”的噪声高达105分贝。

500

协和式的激波

“协和式“在设计时,主要考虑是减阻。由于时代限制,设计水平相对较低,激波设计比较简单,最主要的激波来自机头和机翼。上图是风洞试验时拍摄的。机头激波遇到风洞壁的时候,形成反射,所以还有两道对称的反射激波。这是风洞里特有的,实际飞行时没有那两道反射激波。机翼也有两道反射激波,图中没有显示出来。

500

500

X-59的激波

X-59的激波就复杂得多了。机头激波并不特别强烈,这是因为激波强度与飞行体的截面积和长度之比有关,特别细长的物体产生相对较弱的激波。鸭翼产生较强激波,有效地“屏蔽”了机翼,对减阻和降低激波阻力都有利。这是“牺牲小我、保护大我”。

机背的发动机也产生很强的激波,这没办法,进气口的突出无法避免。机背发动机有机体的屏蔽,降低地面感受到的噪声,所以在高度方向上,激波并不对称,上激波较强,下激波较弱。实际上,由于下机体很平顺,下激波在总体上较弱,因此对地面音爆的影响较低。机体凹凸集中在上机体,天堂里的噪声就没人在乎了。

机尾再次产生较强激波。在超音速飞行体飞过后,周围空气涌入尾后的低压区填空,也产生激波,所以只要有可能,需要有细长尖锐的尾锥填补空间,苏-27的尾锥就是干这个用的。但再填补,也只能减弱而不可能彻底消除激波。F-22扁平的二维转向喷口用不同的方法实现了类似的作用。X-59是单发,又是成本需要严格控制的研究机,两个办法都不好用,就只能留憾了。

但从X-59的目的而言,主要是降噪,不是减阻。如果尾激波产生的音爆不超过主要激波,进一步降低意义不大,所以也不是多大的遗憾。

X-59计划在2024年开始试飞,NASA的几个主要飞行基地都做好准备,便于X-59飞行各种路线,在各种条件下测试地面感受到的实际音爆。如果能验证激波对消降噪的理论,有可能说服FAA改写不准民航机在大陆和海岸上空超音速飞行的禁令,重启民航的超音速时代。

但X-59代表的新技术没有解决超音速民航的经济性问题,实际上有可能还有恶化。

“协和式“在60000英尺(约18300米)的巡航速度为M2.02(约2150公里/小时),这是精细计算后确定的。速度进一步提高的话,铝合金就需要换成钛合金,成本上不可接受。很多战斗机的最高速度更高,但只能维持短时间冲刺,蒙皮热量聚集问题还不大。长时间维持这个速度,就需要像SR-71那样用钛合金,或者像米格-25那样用不锈钢。

速度降低过多的话,与高亚音速客机拉不开差距,就失去意义了。比如说,波音747的速度约990公里/小时,现代高亚音速客机都相差不多。对于关键的大西洋航线来说,“协和式”单程3.5小时,可以朝去夕返,对于不差钱的商务旅客很有用。波音747需要7.5小时,再豪华的头等舱,当天往返也不可能。

但X-59的速度“只有”M1.4,介于“协和式”和波音747之间,除非在目的地机场的星巴克买杯咖啡拿上、掉头就上回程飞机,大西洋航线当天往返不现实。太平洋航线更加没有优势。按照高亚音速的速度,太平洋航线由于时差和时长关系,起飞和落地在两端是差不多同样的当地时间,朝发朝至,夕发夕至,M1.4并不能缩短多少,做不到朝发夕至或者夕发朝至,更不可能当天往返。这使得M1.4客机的定位比较尴尬,既没有快到使得不差钱的旅客愿意掏钱,又不可能便宜到因为速度更快而把旅客吸引过来。

但X-59选择M1.4是有道理的。速度进一步提高到M2而机头还要起半波对消作用的话,需要进一步加长,使得飞机的有用容积占比进一步受到限制。鸭翼、机翼、平尾、垂尾的后掠角需要进一步加大,在气动布局上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作为民航客机,X-59的机身有用容积是绕不过去的问题。X-59是单座的,不能载客。作为研究机,这毫无问题。但特别细长的机身和超长、尖细的机头使得机舱内座位布置很受限制,发动机下的舱段还不能载人。

“协和式”是2+2的,但按照现在的标准,座椅的宽度和间距都太小。机舱也很矮,正常高度的人勉强站直。头顶行李箱则是没有的。这问题不大,因为“协和式”是全头等舱,连商务舱都没有,更没有经济舱,没有随身行李这一说。

在80年代“协和式”高峰的时候,纽约到伦敦的单程票是8000美元,而波音747头等舱来回票是1400美元。经济性一直是“协和式”的大问题,纽约-伦敦航线还是赚钱的,纽约-巴黎航线始终是赔钱的。其他航线因为经济性问题,想过很多,实现的一条也没有。

X-59要放大到客机尺寸,经济性比“协和式”还要捉急。X-59全长30.3米,最大起飞重量11.3吨。作为比照,同样为超音速减阻高度优化的F-104战斗机全长16.7米,最大起飞重量13.5吨。也就是说,X-59的“空心度”更高,更不利于载人载货。

“协和式“全长66.7米,其中客舱长度占全长过半。X-59放大到客机尺寸的话,客舱长度占全长不超过1/4。也就是说,要达到同样的载客量和客舱段,“X-59客机”全长需要达到130-140米。A380的长度才72.7米。近两倍的长度将给机场运作带来巨大的困扰,首先就是没有登机桥可能靠得上去。用大巴驳接和停机坪上下的话,仪式感满满,但便捷和舒适就不达标了。

超音速客机动力作为传统瓶颈,反而可能是接近解决的问题。

“协和式”是唯一采用加力涡喷发动机的民航客机。在起飞和加速时,需要使用油耗和噪音都很大的加力推力。在M1.7以上,反而不再需要加力推力,而转入非加力巡航推力。这是因为在更高的速度下,进气的冲压压力对压气机压缩比是加成,提高了发动机出力。

X-59采用一台通用电气F414-100加力涡扇。涡扇比涡喷省油,但在超音速巡航状态下,涡喷其实效率更高,涡扇的优势区在低速到高亚音速。

作为研究机,要紧的是装一台现成、推力级适用的发动机,降低项目成本。但作为民航客机,最终还是需要解决发动机问题。随着自适应发动机的发展,新一代涡扇-涡喷发动机或许能够不用油耗和噪声特别高的加力就提供足够的起飞和加速推力,最终达到超音速巡航。

美国空军的自适应发动机已经进入深度研发阶段,计划用于下一阶段F-35的升级。这基于三涵道结构,可以看作低涵道比涡扇再增加一个可按需启动的外涵道。在需要高涵道比的起飞和低速加速状态下启用,在高速飞行时则不作为动力涵道,只作为冷却空气的流道。

这或许已经足够用于超音速客机无加力起飞、加速到低超巡(不超过M1.4-1.6)了。“协和式“的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170kN,非加力推力达到136kN。F-35使用的普拉特-惠特尼F135加力推力高达195kN,非加力推力130kN,已经很相近了。F-35在设计上就没有超巡要求,适配的三涵道发动机也不会对超巡要求多做考虑,用于超巡为主的超音速客机就需要额外关注长期超巡的问题了。

NASA的X飞机计划从一开始就是开拓前沿的。X-1首破音障,X-15创造的有人速度记录(M6.7)至今没有打破,现在X-59在试图重启民航的超音速时代。即使X-59的试飞获得完全的成功,到实用的超音速客机还有很长的路,好在已经不是茫茫黑夜了。

500

]

不久,这就不再是艺术想象,而是现实

热门评论 4

  • MCD 《回顾:美国网络战部队偷袭常见伎俩》
    全部楼层
    下好先手棋
    飞机起落架只有接触地面的时候有用,大部分时间都是死重,哪个飞机可以不要起落架?有些死重是必须有的,也是飞机承担得起的。组合发动机也是这个道理。对比2马赫以上的高空高速飞行的能耗、比冲,涡喷比涡扇更优秀,亚燃冲压比涡喷更优秀。低空低速正好反过来,涡扇最优秀,涡喷费油,亚燃冲压速度太低的时候根本不能启动。所以涡扇-冲压组合才是最佳方案。
    大型客机和战斗机不一样,战斗机随时根据战场需要变化自身速度和高度,做各种机动动作,它不能在两种发动机之间频繁切换,所以用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更合适。大型客机进入平流层以后没有机动性要求,基本就是直线飞,可以切换到最省油最高效的飞行模式。航线越长越划算。
    空天飞机、临近空间飞机这都是宇航员的交通工具,它的发动机不管是超燃冲压还是爆震,都是最近三年才有的新技术,更复杂,成熟度也不够高,只能先做个小的慢慢试验,再逐渐做大,普通人坐不起。
    市场成本与收益角度观察,空气阻力近似与速度平方成正比,与阻力系数成正比。
    最省油民航巡航时速8百公里,相当于0.66倍音速。
    超音速飞行通常指1.3倍音速以上飞行,2倍于省油民航时速,超音速飞行阻力系数粗估取大约两倍于亚音速,两者合计导致超音速阻力粗估增加至少8倍以上。
    燃油成本近似与阻力成正比,超音速民航的燃油成本粗估至少8倍于亚音速民航。

    地球周长4万公里,洲际航程最大2万公里就能飞抵任意角落。民航1天之内可达。
    无论经济舱、商务舱、私人专机,机舱都有卫星通讯、互联网、影音娱乐和餐饮休息,1天内的洲际民航根本没有迫切的缩短飞行时间需求。
    超音速民航客机,从一开始就是微众小微市场,当前技术条件下注定失败。

    超音速,民用最大场景是空天飞机,利用大气层和丰富含氧量,最大限度加速空天飞机进入近地轨道、甚至进入地月轨道。
    能量管理角度观察,动能与速度平方成正比。
    绕地飞行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相当于23倍音速。
    假如加速到16马赫,飞机动能只能达到绕地飞行能量需求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见,设计空天飞机,最低速度要求就要达到十几马赫以上,才能最大限度节约诸如地月长距离飞行的燃料消耗。

    利用大气层氧气燃烧,需要大量空气。
    压缩大量空气,一个方案路线是用涡轮带动各级压气机,二是省略压气风扇结构直接利用阻挡高速气流产生冲击压力。
    涡轮、涡扇方案适合低马赫飞行,但自带涡轮和风扇的超高速飞行时阻力太大,淘汰。
    冲压发动机省略掉各种压气风扇结构,适合4~5马赫飞行,继续提速时,冲压结构导致的阻力剧增,仍然面临淘汰。
    空天飞机在太空自带氢氧燃料,大气层飞行时氢燃料的点火难度远远低于碳氢航空煤油,目前看,结构优化类似冲压发动机的爆燃发动机,适合十几倍音速的氢燃料大气层飞行。既节约了大量发动机结构死重,又极大降低发动机结构的空气阻力。
    jpg





    展开
  • 个人感觉搞大气层内的超音速客机没有任何意义,比亚音速客机顶多快一倍同时载客量大减,突不破经济性的瓶颈。

    超音速民航的唯一出路在于临近空间,没有空气阻力这一最大的难关,速度和载荷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也就是说组合动力发动机才是最佳实现途径。或者达到星舰规模的可回收化学火箭也行。
  • 看看日本的高铁那个车头,和我国复兴号高铁的头对比就知道了,技术足够成熟,就不会出现这种夸张怪异的设计。一旦外形不协调,必然是技术妥协的产物。
  • 美国研发一阵放下的东西多去了。
    音障不可能永远阻碍人类高速运输的需求,但在可见未来还不太可行。
    不是飞不了,而是物理条件决定了速度越快空气阻力越大,燃料消耗以数倍比例上升,没有经济性,这也是协和退出运营的最根本原因。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96
最热 最早 最新

  • 协和失败的原因是不具有经济性,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这个结论还需精细化,准确说是“用商业航班模式运营超音速客机不具有经济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超音速客机本身不具有经济性。晨大文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其实已经比较充分了,超音速客机节省下来的时间与机票价格涨幅之间的比例性不高。但这个问题其实分人,对某些政要或巨富阶层,节省下来的时间与机票价格之间就是成比例的。所以,未来超音速客机瞄准的市场大概率不是协和或波音737的市场,而会是湾流、庞巴迪等公务机的高端市场,对这个细分市场有没有兴趣,就看国内航空业界的眼光和技术积累了。
  • 全部楼层
    一笑万年
    成本反而不难解决,往高端做,要富人掏钱也不是不可能。况且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发展前景最好的国家,将来的。消费能力相信能够支撑。关键是噪音和舒适性,必须从科技和材料上突破,很难投机取巧。
    协和式做过了,只有纽约到伦敦航线是赚钱的,那还是八九十年代欧美最富裕时期。如果做不到大规模降成本的话,那是赚不了钱的。文章里的对比,同样航线,协和式8000美元单程票跟波音747的1400美元来回套票完全没有可比性,差距太大
  • 全部楼层
    钱塘潮
    超音速的意义蛮大的,现在每次远程航班都是七八个小时,实在是太累了。
    协和8000美元的返程票跟波音747头等舱1400美元的来回票比,你觉得有任何的可比性吗?市场极其小众,铁定收不回成本
  • 五千年买的脚盆处
    看看日本的高铁那个车头,和我国复兴号高铁的头对比就知道了,技术足够成熟,就不会出现这种夸张怪异的设计。一旦外形不协调,必然是技术妥协的产物。
    我记得日本那些车头跟噪音没有啥关系,纯粹因为他们的隧道太小罢了,为了隧道建设省成本所以车头的外形研发受限制较多
  • 全部楼层
    鸭嘴车头噪音小,对铁路沿线影响小,非常适合地狭民多的日本。
    日本那些车头跟噪音没有啥关系,纯粹因为他们的隧道太小罢了,为了隧道建设省成本所以车头的外形研发受限制较多
  • 全部楼层
    tracesnow002
    中国高铁站多数都在远郊新区,对噪音控制要求没那么高。日本高铁要开进市区商业中心设站,不把降噪做到极致不行啊。我们新线建的差不多了也要考虑提高利用率的问题,把高铁开进市中心地铁站
    日本那些车头跟噪音没有啥关系,纯粹因为他们的隧道太小罢了,为了隧道建设省成本所以车头的外形研发受限制较多
  • 所以不相信西方没有高超武器,是不是藏着掖着的?
  • 朔方羽林
    个人感觉搞大气层内的超音速客机没有任何意义,比亚音速客机顶多快一倍同时载客量大减,突不破经济性的瓶颈。

    超音速民航的唯一出路在于临近空间,没有空气阻力这一最大的难关,速度和载荷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也就是说组合动力发动机才是最佳实现途径。或者达到星舰规模的可回收化学火箭也行。
    当年苏霍伊搞过一型三发的超音速公务机,也许是个方向?
  • 美国人请继续加油干,别怕跑不快也别怕丢棒,科学的前路上,你们有坚强的后盾。
    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实现。
  • alex_quick 旅游发烧友,只爱自由行
    科技上肯定能解决,但是日常使用时肯定不划算。
  • 我赌X59在十五年内不可商用
  • 现在只有中国才有可能研发世界上最快的超音速客机,因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风洞在中国,唯一的短板是发动机。
  • 朔方羽林
    个人感觉搞大气层内的超音速客机没有任何意义,比亚音速客机顶多快一倍同时载客量大减,突不破经济性的瓶颈。

    超音速民航的唯一出路在于临近空间,没有空气阻力这一最大的难关,速度和载荷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也就是说组合动力发动机才是最佳实现途径。或者达到星舰规模的可回收化学火箭也行。
    要想追求高速客运,真空管道磁悬浮才是最优解
  • 全部楼层
    MCD
    市场成本与收益角度观察,空气阻力近似与速度平方成正比,与阻力系数成正比。
    最省油民航巡航时速8百公里,相当于0.66倍音速。
    超音速飞行通常指1.3倍音速以上飞行,2倍于省油民航时速,超音速飞行阻力系数粗估取大约两倍于亚音速,两者合计导致超音速阻力粗估增加至少8倍以上。
    燃油成本近似与阻力成正比,超音速民航的燃油成本粗估至少8倍于亚音速民航。

    地球周长4万公里,洲际航程最大2万公里就能飞抵任意角落。民航1天之内可达。
    无论经济舱、商务舱、私人专机,机舱都有卫星通讯、互联网、影音娱乐和餐饮休息,1天内的洲际民航根本没有迫切的缩短飞行时间需求。
    超音速民航客机,从一开始就是微众小微市场,当前技术条件下注定失败。

    超音速,民用最大场景是空天飞机,利用大气层和丰富含氧量,最大限度加速空天飞机进入近地轨道、甚至进入地月轨道。
    能量管理角度观察,动能与速度平方成正比。
    绕地飞行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相当于23倍音速。
    假如加速到16马赫,飞机动能只能达到绕地飞行能量需求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见,设计空天飞机,最低速度要求就要达到十几马赫以上,才能最大限度节约诸如地月长距离飞行的燃料消耗。

    利用大气层氧气燃烧,需要大量空气。
    压缩大量空气,一个方案路线是用涡轮带动各级压气机,二是省略压气风扇结构直接利用阻挡高速气流产生冲击压力。
    涡轮、涡扇方案适合低马赫飞行,但自带涡轮和风扇的超高速飞行时阻力太大,淘汰。
    冲压发动机省略掉各种压气风扇结构,适合4~5马赫飞行,继续提速时,冲压结构导致的阻力剧增,仍然面临淘汰。
    空天飞机在太空自带氢氧燃料,大气层飞行时氢燃料的点火难度远远低于碳氢航空煤油,目前看,结构优化类似冲压发动机的爆燃发动机,适合十几倍音速的氢燃料大气层飞行。既节约了大量发动机结构死重,又极大降低发动机结构的空气阻力。
    jpg





    展开
    空气阻力不仅和速度有关,还和空气密度有关,亚音速客机飞行高度只能到大约1万米的平流层底部,而速度快2-3倍的飞机,实用升限也能达到2-3万米。大气密度越小,激波阻力越小,噪音也会变小,等于抵消了很大一部分油耗成本,还可以在陆地上空飞行。
    要发展的看问题,人类科技一直在进步,协和作为50年前的解决方案不完美,有情可原,未来必然会有更好的方案。超音速客机与超音速轰炸机有共同的需求,军用和民用都很迫切。
  • 瓷城游侠 玩世不恭,桀骜不驯!
    M1.4有什么意义,要搞就要搞M2.5-3的水平,以高铁的技术进步,十年内就能达到400-500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能进市中心的老车站(现在大城市都在搞高铁进城战略),400-500速度下1500-2000km的距离飞机都不是对手了,2000km飞机要飞2.5-3小时,加上飞机场远离市区及复杂的安检,2000km的实际旅行时间需要4-5小时甚至更多,400-500的高铁在京广线上也就4-5小时,北京能进北京/西,广州能进广州/东,能把飞机杀的片甲不留;
    高铁预留20分钟就能解决上车问题,现在机场你不提前1小时都不好意思出门,到时候飞机连生存都存在问题,全国航空的几个大奶牛就是京沪京广沪蓉,这几个现金大奶牛被高铁打的航班锐减油钱都收不回来,航空公司都要破产了还搞M1.4再这里慢吞吞的飞,只有M2.5-3的技术实现,京广沪蓉一小时内通达,京沪45分钟通达,这才能吸引苛刻消费者的心;
    有很多人会说洲际航空了,中美这种横跨超过10000km的大航程旅行(北京-纽约直线都11000多了),你M2.5-3有太多意义吗?就是要满足2000-3000km下对既有高铁的时间优势,一旦中国高铁的技术优势能体现更强的时间优势,那全世界的目光都会吸引过来,毕竟全世界的国家差不多都是2000km交通出行的距离极限,很多国家1000km就能满足需要,欧洲2000km就能解决90%的出行问题,连英国都修个隧道连络欧洲,航空想扳回局面就是速度,只有更快的速度来抢高铁2000km的份额,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否则,中国高铁就是红旗插满全世界了,陆空竞争以复兴号击落波音为最终的曲线圆满落幕,来报运十被波音击落之历史爱恨大情仇;
    陆地有复兴号,天上有919/929/939/949等自有飞机的逐步挤压,把波音击落就是历史的必然之举,今后的局面就是欧洲手机在中国市场的现实,除了情怀一无是处!
  • 莫谈国史 为人类操碎了心。
    “腾云工程”了解一下,简单点说,就是中国要在2030年左右实现设计并制造完成中国首架可水平起飞、水平着陆并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空天往返飞行器。
  • MCD 《回顾:美国网络战部队偷袭常见伎俩》
    全部楼层
    下好先手棋
    飞机起落架只有接触地面的时候有用,大部分时间都是死重,哪个飞机可以不要起落架?有些死重是必须有的,也是飞机承担得起的。组合发动机也是这个道理。对比2马赫以上的高空高速飞行的能耗、比冲,涡喷比涡扇更优秀,亚燃冲压比涡喷更优秀。低空低速正好反过来,涡扇最优秀,涡喷费油,亚燃冲压速度太低的时候根本不能启动。所以涡扇-冲压组合才是最佳方案。
    大型客机和战斗机不一样,战斗机随时根据战场需要变化自身速度和高度,做各种机动动作,它不能在两种发动机之间频繁切换,所以用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更合适。大型客机进入平流层以后没有机动性要求,基本就是直线飞,可以切换到最省油最高效的飞行模式。航线越长越划算。
    空天飞机、临近空间飞机这都是宇航员的交通工具,它的发动机不管是超燃冲压还是爆震,都是最近三年才有的新技术,更复杂,成熟度也不够高,只能先做个小的慢慢试验,再逐渐做大,普通人坐不起。
    市场成本与收益角度观察,空气阻力近似与速度平方成正比,与阻力系数成正比。
    最省油民航巡航时速8百公里,相当于0.66倍音速。
    超音速飞行通常指1.3倍音速以上飞行,2倍于省油民航时速,超音速飞行阻力系数粗估取大约两倍于亚音速,两者合计导致超音速阻力粗估增加至少8倍以上。
    燃油成本近似与阻力成正比,超音速民航的燃油成本粗估至少8倍于亚音速民航。

    地球周长4万公里,洲际航程最大2万公里就能飞抵任意角落。民航1天之内可达。
    无论经济舱、商务舱、私人专机,机舱都有卫星通讯、互联网、影音娱乐和餐饮休息,1天内的洲际民航根本没有迫切的缩短飞行时间需求。
    超音速民航客机,从一开始就是微众小微市场,当前技术条件下注定失败。

    超音速,民用最大场景是空天飞机,利用大气层和丰富含氧量,最大限度加速空天飞机进入近地轨道、甚至进入地月轨道。
    能量管理角度观察,动能与速度平方成正比。
    绕地飞行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相当于23倍音速。
    假如加速到16马赫,飞机动能只能达到绕地飞行能量需求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见,设计空天飞机,最低速度要求就要达到十几马赫以上,才能最大限度节约诸如地月长距离飞行的燃料消耗。

    利用大气层氧气燃烧,需要大量空气。
    压缩大量空气,一个方案路线是用涡轮带动各级压气机,二是省略压气风扇结构直接利用阻挡高速气流产生冲击压力。
    涡轮、涡扇方案适合低马赫飞行,但自带涡轮和风扇的超高速飞行时阻力太大,淘汰。
    冲压发动机省略掉各种压气风扇结构,适合4~5马赫飞行,继续提速时,冲压结构导致的阻力剧增,仍然面临淘汰。
    空天飞机在太空自带氢氧燃料,大气层飞行时氢燃料的点火难度远远低于碳氢航空煤油,目前看,结构优化类似冲压发动机的爆燃发动机,适合十几倍音速的氢燃料大气层飞行。既节约了大量发动机结构死重,又极大降低发动机结构的空气阻力。
    jpg





    展开
  • 卯兔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还是亚轨道飞行器快啊,利用地球自转和稀薄空气减阻。这个超音速民航感觉比较鸡肋,有点赶着投胎的需求似的。
  • 有理想才会有动力,这是人类不断取得进步的基础。探索的过程会带动许多技术突破。
  • 五千年买的脚盆处
    看看日本的高铁那个车头,和我国复兴号高铁的头对比就知道了,技术足够成熟,就不会出现这种夸张怪异的设计。一旦外形不协调,必然是技术妥协的产物。
    中国高铁站多数都在远郊新区,对噪音控制要求没那么高。日本高铁要开进市区商业中心设站,不把降噪做到极致不行啊。我们新线建的差不多了也要考虑提高利用率的问题,把高铁开进市中心地铁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