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中国当初引进创新高铁技术的经历,就能更深刻理解什么叫“赢”
【本文由“开面馆的老火柴”推荐,来自《印日高铁博弈,印度大胜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要说这事的输赢,不妨对标中国当初引进创新高铁技术的经历,就能更深刻理解什么叫“赢”。
当初中国也是运用了“战略买家”的策略,一个馒头哄几条狗,将“兵不庆诈”的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创造了“一夜”砍掉法国阿尔斯通公司 15 亿元人民币报价”的经典案例,并使得川崎重工向中国出售高速动车组并转让技术。把“自信的德国人被中国一脚踹出了谈判席”,导致西门子有关主管执行官递交了辞职报告,谈判团队被集体炒了鱿鱼。
三年后铁道部招标购买时速350公里的真正高速列车,德国西门子报出的价格竟比三年前的250公里列车还便宜,还承诺以8000万欧元的价格出售全车制造技术。中国虽然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获得了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技术,在此基础进行创新,从而成就了中国高铁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这种赢家,才是真正的赢家。
印度日本这点事,判断谁胜谁负还为时过早,印度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改善基础条件,获得日方的技术,赢得由此产生的效益么,还是与日本算计博弈?占点便宜?
目前,各种扯皮,这种铁路早不能如期开通,未来到底能不能在十年内建成也成为谜团,这预期的效益怕是早打水漂,声誉的损失,老仙又何谈赢?
既使获得日本技术,印度也做不到全盘消化和创新,更何况,当初中国的高铁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所有磨砺都转化成后来的力量,中国的高铁技术,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各种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都积累大量技术和管理经验,各种装备(例如打洞的和架桥的)、大批设计、技术和工人经过严酷的历练,已是不可替代的力量。
说来说去,印度人的格局还有那点能用的钱,只能这样, 项目拖延太长不能如期建成,对日本印度来说,只能说双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