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日高铁博弈,印度大胜了
1. 印度建成高铁,在发展中国家就算是非常厉害的了。从艾哈迈达巴德到孟买,长度有505公里,比印尼雅万高铁的142公里长多了。
2. 中国很多人以为征地没搞定,卡住了,经常有人贴印度人挖坑自己站里面的抗议图。其实不是,征地已经100%完成了,所有工程建设招标都定了。40%的路面基座好了,预计2027年完成全部铺设。印度人看到了开通希望,跑现场拍视频成为热门。不是卡住的状态,而是在推进,按发展中国家标准算快的。
3.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印度与日本合建高铁,二者都是有名的狡猾,这次谁能占便宜?本来我是看好日本的,先拿下合同,再把钱赚回来。但现在看,应该是印度利用日本的心理,谈出了不可思议的好条件,博弈大胜了。
4. 投资额是140亿美元什么都包,雅万高铁是60亿美元,价格是印度便宜多了。而且这投资额,80%是日本的50年低息贷款!利率低到0.1%。50年通胀下来,后面就不要钱一样了。日本人答应了贷款条件,而且从2017年起分几期给,2023年钱已经全打过来了。更离谱的是,这基建合同招标,全是印度公司接了。只要印度能做的都是印度公司的,只有做不了的高速列车、轨道和系统才是日本公司的,钱还是日本政府贷款。等于印度基本不出钱,还能创造就业,还钱拖到猴年马月。而且买列车和系统,必须在印度建工厂转移生产技术,80%零部件由印度制造,只有20%从日本进口。
5. 为什么印度能博弈大胜日本?因为准确抓住了日本的心理,猛画大饼。这个大饼有两个,一个是印度巨大的地铁、铁路和高铁市场,日本非常想进来。另外一个就更大了,印度说掌握制造技术以后,就可以和日本一起,在全球推广高铁,印度成为日本高铁技术出口基地!制造成本会是印度的最大优势,加上日本技术,印度日本合力,和中国竞争!
6. 不管以后印度掌握高铁制造技术到什么程度,起码这条505公里的高铁,印度谈下了不可思议的条件,强大的砍价博弈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文化是发展的内驱动力,如果不解决内耗来产生足量的优秀文化人才简直天方夜谭。
现在印度的市场和经济规模是人口数量支撑起来的,现在成长率惊人是基数低,好比天天考30分这次考了50分一样的道理。印度的挑战,是文化能否觉醒改革,来刺激产生高收益产业,不然粥少人多,很大概率一直处于内耗之中。整体来看,未来之路不看好印度,秉性难移,什么德行是永恒不变的。
可高铁这个事情吧,他就是要以中国为参照系的,所以不太可能出现单独看印度的情况。
只要是会基建,会铺路架桥,基本上印度本国的生产都是能满足要求的,现在的问题就是,高铁轨道铺设和系统建设。
首先就是稳定的电力……,然后是桥面的沉降、平整度和误差率……,最后是特种钢材的引进和轨道建设……。
当然,我不否认以一个国力世界前5的大国,应该是有能力搞定这一切的,但是目前10公里的建设量,和40%的路基,确实也有烂尾的风险。
最后就是,印度谈下来的条件是很不错,但能不能把这个条件转化成以后的优势,而不是像台湾省一样,升级系统、维修列车和购买新车的时候,都被狠狠宰一刀,那还是要看日本人的良心啊。
最初的贷款金额是7900亿印度卢比,合1万4000亿日元,目前日本已经提供了4期贷款,第一期895.47亿日元,第二期1500亿日元,第三期1000亿日元,第四期3000亿日元,都加起来只有6395亿日元,尚有一半以上的7600亿日元尚未支付,何来“钱全打过来了”?
另外,由于征地不顺利,通胀以及疫情,印度和日本政府当时预估的预算已经远远超过。据日本媒体报道,仅目前就已经达到3万亿日元,而就算极其顺利地到2027年开通,预算还要在大幅度增加,这部分的缺口怎么半?已经被印度坑了的日本是肯定不做大头了,剩下的如果不想烂尾,就只有印度自己掏了。
之前,印尼高铁,印尼政府坚持政府不掏一分钱,不做任何保证。但2021年由于印尼民间投资方之一的PN Ⅷ无法提供之前确定的投资额,所以印尼政府只好增加了4.3万亿印尼盾(合3亿美元左右)的政府预算。
另外,印度公司确实接了大量的基建合同,但原因是不得不压低严重超支的成本,将技术含量低的基建交给印度当地企业。而一些技术含量高,成本高的基建不得不交给日本企业,比如日本的双日拿下印度高铁车辆综合基地的设计施工合同,金额高达630亿日元。
而且就算这些技术含量低的基建,印度企业也大量进口中国的铁路基建用设备。像国内企业新大方提供4套世界最大吨位1100T高铁桥梁搬、提、运、架成套施工装备以及其他城市高架桥梁装备。
孟艾高铁项目是公司化运营。业主方是NHSRCL(National High Speed Rail Corporation Ltd),NHSRCL官网上有该项目的详细信息,进度刷新也是蛮及时的。
孟艾高铁的总预算是1.1万亿卢比,记住,是卢比。所有拿日元/美元说事的,都不靠谱,这个项目财务核算的货币是卢比,而不是美元,更不是日元。
日本出资80%,印度联邦政府15%,沿线地方政府5%。
代表日本政府的出资方是JICA,这笔钱有日本政府背书,想不给都不行,赖不掉的。第一轮财务担保交锋,魔迪老仙完胜。
孟艾高铁项目的总包商是TATA,日本出大头,日本公司居然不做总包,安倍能傻到这种成度。陈经大佬说的“大胜”确实没错。
孟艾高铁项目一共8个线路标,已经全部发标完毕,全部开工。其中印度L&T公司拿下4个标段,合资公司只拿下2个标段,另外2个标段也是印度公司中标。8个标段中,最早签合同时间是C6标,签约时间2020-12-16日。最晚的是C3标,签约时间2023-7-16。全部开工,进展顺利。最早完工的是C6标,合同约定的完工时间是2024-9-16日。
如果真想看孟艾高铁的笑话,还得等到2024年9月16日——第一个标段是否能准时完工。
马尔瓦人起家基本上就是把南印度的茶叶胡椒之类,通过商路运往阿富汗和伊朗,一个骆驼背个大箱子,叫BIG TRUCK(现在德里到班加罗尔的火车也叫BIG TRUCK EXPRESS),每年夏季月圆之夜,都会在普什卡交易骆驼和集会,这就是印度著名的骆驼节来历。
这些人能在印度这样的极度内卷内部商业极度壁垒的情况下杀出来了,可以说商道各种砍价已经是炉火纯青,坑人坑了一两百年了,他们在印度国内网上还经常嘲笑中国人老实,被他们坑了大钱,反正中国做外贸的多得很,这个坑一下,那个坑一下,就捞的盆满钵满,印度这种砍价特色在他们边境谈判和中国的各种经济利益上也是一样手法,喊价特别大,然后慢慢跟你磨。
要说这事的输赢,不妨对标中国当初引进创新高铁技术的经历,就能更深刻理解什么叫“赢”。
当初中国也是运用了“战略买家”的策略,一个馒头哄几条狗,将“兵不庆诈”的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创造了“一夜”砍掉法国阿尔斯通公司 15 亿元人民币报价”的经典案例,并使得川崎重工向中国出售高速动车组并转让技术。把“自信的德国人被中国一脚踹出了谈判席”,导致西门子有关主管执行官递交了辞职报告,谈判团队被集体炒了鱿鱼。
三年后铁道部招标购买时速350公里的真正高速列车,德国西门子报出的价格竟比三年前的250公里列车还便宜,还承诺以8000万欧元的价格出售全车制造技术。中国虽然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获得了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技术,在此基础进行创新,从而成就了中国高铁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这种赢家,才是真正的赢家。
印度日本这点事,判断谁胜谁负还为时过早,印度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改善基础条件,获得日方的技术,赢得由此产生的效益么,还是与日本算计博弈?占点便宜?
目前,各种扯皮,这种铁路早不能如期开通,未来到底能不能在十年内建成也成为谜团,这预期的效益怕是早打水漂,声誉的损失,老仙又何谈赢?
既使获得日本技术,印度也做不到全盘消化和创新,更何况,当初中国的高铁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所有磨砺都转化成后来的力量,中国的高铁技术,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各种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都积累大量技术和管理经验,各种装备(例如打洞的和架桥的)、大批设计、技术和工人经过严酷的历练,已是不可替代的力量。
说来说去,印度人的格局还有那点能用的钱,只能这样, 项目拖延太长不能如期建成,对日本印度来说,只能说双输吧。
最初的贷款金额是7900亿印度卢比,合1万4000亿日元,目前日本已经提供了4期贷款,第一期895.47亿日元,第二期1500亿日元,第三期1000亿日元,第四期3000亿日元,都加起来只有6395亿日元,尚有一半以上的7600亿日元尚未支付,何来“钱全打过来了”?
另外,由于征地不顺利,通胀以及疫情,印度和日本政府当时预估的预算已经远远超过。据日本媒体报道,仅目前就已经达到3万亿日元,而就算极其顺利地到2027年开通,预算还要在大幅度增加,这部分的缺口怎么半?已经被印度坑了的日本是肯定不做大头了,剩下的如果不想烂尾,就只有印度自己掏了。
之前,印尼高铁,印尼政府坚持政府不掏一分钱,不做任何保证。但2021年由于印尼民间投资方之一的PN Ⅷ无法提供之前确定的投资额,所以印尼政府只好增加了4.3万亿印尼盾(合3亿美元左右)的政府预算。
另外,印度公司确实接了大量的基建合同,但原因是不得不压低严重超支的成本,将技术含量低的基建交给印度当地企业。而一些技术含量高,成本高的基建不得不交给日本企业,比如日本的双日拿下印度高铁车辆综合基地的设计施工合同,金额高达630亿日元。
而且就算这些技术含量低的基建,印度企业也大量进口中国的铁路基建用设备。像国内企业新大方提供4套世界最大吨位1100T高铁桥梁搬、提、运、架成套施工装备以及其他城市高架桥梁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