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将当代中国年轻女性不愿走入婚姻归咎于高等教育的普及,这背后逻辑极其荒谬

来源: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2004

前几天偶然认识一位女子,与我差不多同龄,也是浙江人,国内完成的研究生教育。原来曾经在国家机关工作,多年前抛弃一切来这边重新开始。起初做的是房地产中介的工作,几年前开始自己创业开公司。现在她一个人养着全家,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三个孩子也都培养得很出色。她给我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来的自信与生命力。富有生命力的人,无论性别,到哪个年龄阶段都有其魅力。

我发现,在这样的异国他乡,相比于男性,中国女性似乎更容易扎根重新开始,并且不是借助于婚姻的方式,就是凭自己拼出一份事业,家里则主要靠自己的妈妈当坚强的后盾。这种时候,的确会让人不由地产生疑问,就是传统的婚姻模式对中国女性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短视频,是向一位中年女性提问:你觉得婚姻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视频中的这位女性思考了好久,答案是“没有”。中国传统的婚姻模式无疑有其历史上的社会现实基础,然而,当这种社会基础已然不存在,主流文化却仍希望维持客观上对男性更为有利的传统婚姻模式及其制度安排,难免让人产生疑问,就是作为女性,为什么要选择走入这样的婚姻模式?

有观点将当代中国的年轻女性不愿走入婚姻归咎于高等教育的普及,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可以剥夺或限制女性的教育机会,则可解决年轻女性不愿结婚不愿生孩子的社会问题。这样的观点相当流行,背后的逻辑却极其荒谬,与塔利班对待女性的方式可谓一脉相承。不过就是通过刻意让女性处于蒙昧状态,不至于意识到传统婚姻对自身的剥削与不公平对待,借此确保这种模式在当代继续存在下去,以免因遭遇来自女性的可能反抗而受到阻击。

提这种观点的人的确是善于发扬国粹,将商鞅以来愚民弱民的政治传统创造性地予以继承与发扬了。在我看来,可怕的不是有人私下持这种观点,而是其中的某些人,不知道这种观点根本上不了台面,反而四处宣扬,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她的脑后还长着大清时代的辫子。这才是让人破防的地方。

估计有人又要质问我只提问题不提解决方案了。解决方案难道不应该是与时俱进地发展一种新的两性关系相处模式吗?北欧等国家已经在践行,又不是没有现成的例子。
想起中国男足时常会因比赛败绩受到无情的嘲笑,但我看到过一个排名的对比,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似乎男足的世界排名,比两性平等的世界排名要更为靠前。

500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