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应该在哪里?

      高校基本上还是要以“教”和“学”为主。也就是说一定要把本专科这个基础打好。就像田常霖先生所讲的:“大学不能大而化之,大学要有大师,套要能培养出大师才行”。今年的就业市场为什么一大波波学生找不到工作?是企业不缺人吗,完全不是。而是企业迫切需要的人很难找到。我退休前多年替企业招聘人才(起码是能大体掌握机械原理和设计规范和略懂制造工艺的理工科毕业生),但实际上遇到的求职者都不能满足这个要求——还不如厂办的中专技校毕业生——因为他们在学校基本没有学到有关“车、钳、刨、铣、磨、镗”的工艺流程是怎么回事。      

       有一位某工业大学机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求职时拿了一张图纸给我看,说:“老师说了,学会CAD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一听就知道这位老师是硕博毕业留校的。因为他就没告诉学生“CAD”设计软件只不过是用电脑替代了手工绘图,而图纸的标注则是要根据所学的“材料学”、“公差配合”以及机械传动的基本指标进行图纸标注从而完成设计的。一个完成的设计图纸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图纸的参数标注,因此前期所学的“材料学”、“公差配合”以及机械传动的基本指标等技术参数就得靠学过的这些专业知识来落实。厂办的中专技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大多进行了现场培训实操的过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还可以由政府干预安排学生进场实习,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教育体制的安排”基本上不存在了。尤其是近些年高校大量扩招,理工科院校原有的实习场所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问题就在于——老师不强调设计与基础知识的结合应用,学生考过即不再考虑后期学习中如何应用。如果是企业的工程师或者工人和技师,是绝对不赞同这样的做法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说的一个道理:先生不才,后生乏术。杨振宁先生晚年有一个总结:“自打家父(西南联大的教授)在我的书后写了‘此儿可造’之后,我这一生最幸运的就是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都遇到了最好的领路人。”由此说了一个道理:教师再教育这个范畴中的关键性作用不可忽视。所以,目前出现的“工科不工,理科不理”现象就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严重脱节。

       由此,想到温铁军先生的一些看法:“一些知名高校培养的优秀学生学生出国留学不归的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为什么会留学之后不归?我们的教育资源和经费都道理哪里去了?”少数985,211高校拿了经费的大头,而国内企业用人单位苦于招不到可用的人才。实际上,包括中小企业在内,企业创在面临新进步和产品升级的过程中最缺的就是可用之才。“制造大国”如何迈进“技术大国”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人才资源。企业都懂得“货卖与实价”,在较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为什么很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各个阶段的成绩?就是因为高校里存在的学生专业课程“内倦”问题——一门课程学完考过就“丢弃”,全然不晓得基础课程对后续课程的重要性:比如,《金属材料学》所涉及的材料物理性能指标对CAD设计中的零部件“材质”选择是多么重要:铸铁和低碳钢乃至合金钢在不同的机械设备中所能提供的机械性能是怎样的。学生不懂这个知识,没有实际的经验体会就根本无法正确的对零部件材质做出恰当的标注。同样,对《公差与配合》没有足够的认知就不可能做出合理的选择和标注。学生毕业没有这些能力那么等于大学百读了几年书!而目前高校里的教育体制片面强调科研项目论文无疑是对于那些擅长授课的老师关上了职称晋升的大门。尤其是高校行政普遍推行的所谓“三年xxxx就自动离职”的这种做法无疑更加是严重遏制了教师对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努力和积极性。

       复旦大学哲学系王德峰教授的系列课程我看过之后才理解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校内和校外非该专业的学生那么欢迎——语言条理清晰、知识域极宽,相关知识交叉论述融合,既不多用一字,也不少用一句。特别是王德峰教授在授课中明确提出:“不要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混在一起,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否则中医就没有了。”所以说,只有先生肚里的才学“五斗有余”,启发式授课才会有课堂上的知识梳理有序,情景挥洒、韵扬顿挫。高校的科研不是不能搞

连我这不是哲学专业的局外人每每受益匪浅。学生则在愉悦的情境下找到了知识的要点和精髓。高校的科研项目不是不能搞,而是要与常规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拾遗补缺的作用。经费也不能只给科研项目,教学水平本身也属于科研的范畴。所以,王德峰教授的逻辑思维对理工科学生来讲也是颇有益处。由此,作为一种资源禀赋(林毅夫语),尤其是二本或非985/211高校首先要把本专科教学水平的提升作为突破点——起码能对得起家长交的学费。清华是名校,但清华的某历史教授在关于《司马光砸缸》历史背景前面也无法回避“历史没有真相,只有残存的一个理论”的质疑。这和山东某校老师的“学会CAD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无知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和一些企业的人才部门的看法是差不多的:本科水平上不去,硕博阶段也好不到哪里。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专技校采用统编教材,而高校却大量使用自编的教材,而这些“自编教材”往往是鱼龙混杂。这个问题尤其是在某些不入流的“换个马甲”的综合大学里的新建的学科专业中大量存在。最近,我看过某高校自编的《仪器与科学技术》视频课程内容实在不敢恭维:牛顿的生平和牛顿三大定律很早初中就开始学了,而视频课程里还在照本宣科地唠叨一遍,为什么开篇不能告诉学生:“仪器通过传感器可以将此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进行处理显示和输出(控制)”呢?说实在的,就我本人多年从事有关“计量学”的工作直觉来讲:即使作为课程的概论,也太不像话——从媒体上找来若干“截图”+语音,就算一门课程实在不像话:

      1、仪器是个很宽的概念,应用的范围也很广。仪器本身是一个系统或者说体系,其中传感器是核心的大项,而《仪器与科学技术》根本就没有提及。

      2、《仪器与科学技术》基本没有介绍:仪器的测量功能就是把采集到的电量或非电量信号进行变换和放大,再由仪器的信号处理模块进行标准化量化处理后显示、输出或控制、记录。这一概念。

      3、《仪器与科学技术》在介绍仪器的专业划分和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仅仅是一带而过。没有从应用领域给出一个清晰的产业、行业概况。更谈不上“计量学”在“仪器与科学技术”领域的规范性科学意义。

      4、我不知道这样的专业课程是在“蹭课时”还是大忽悠。

      5、家长和学生对上大学而言,本就是希望未来有个真才实学的结果。报效父母也好,服务国家也罢。出路还是在于先在学校里能学到一点什么,否则“报效、服务”就是一句空话。

      6、 还有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某校所谓“情报分析专业”实际不过是:“图书馆管理”。我不认同这一“招生马甲”,想必家长和学生也不会认同这样的“招生马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