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代诗歌出名,宋代的词出名,而不是宋诗?明明宋诗的数量比宋词还多啊?

之前阅文集团在对外宣传的时候,说自己的平台有1000万部文学作品,这引来了编剧宋方金的吐槽,说整个人类有史以来留存至今的小说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这话说的虽有点夸张,但也的确说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因为网络更低的发表门槛,如果仅从数量来看的,今天的网络小说——当然也包括国外的网络小说——一年的产量,基本就相当于过去百年所有出版物的总数量了。

但是当下的网文所存在的问题,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在形式方面已经退回了传统章回小说的路子。尽管这其中一些作者会借鉴一些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但是整体上是缺乏形式突破的。当然,这无损于网络小说在商业上的成功,而且一个文化产品是否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与其价值本来也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文学也好,艺术也好,从来不是一个以数量论短长的事情。即便只以诗这一种文学体裁而论,其实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是,当下可能是诗歌产量最高的时代。今天中国的总人口是唐朝的30倍左右,识字人口的数量更可以达到唐朝的300倍。再考虑到写作工具和传播媒介的便利,其实今天中国人一年写出来的古诗和近体诗的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了唐朝——尽管在今天,诗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其小众的文学形式。那么,可以说今天的诗比唐诗更好么?

所以,如果明白了数量不代表成就的逻辑,那么接下来要说所以,,的就是为什么宋词比宋诗更出名。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文学史的评价逻辑。对于文学史的写作来说,一种文学样式能否有突破和创新,要比其数量更重要,宋词较之于宋诗就是这样一种创新。而反过来说,当一种文学样式大规模普及乃至流行的时候,恰恰意味着这种文学样式可能已经趋于僵化。

这个过程中的逻辑在于,通常来说,一种文学形式、文学风格、文学题材等等,都会经历萌芽-高峰-模仿-僵化-衰退这样的阶段。我们以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为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小说,并进行学习和模仿。到了二三十年之后的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狂人日记》的横空出世,中国现代小说开始趋于成熟,而鲁迅以及同时代的一批作家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高峰。在此之后,中国小说作家基本就是在这些现代作家探索成熟的路子里进行学习、模仿(到了八九十年代又大量模仿西方现代小说),创新的东西并不多。如今,中国每年产出的小说是鲁迅那个时期的上万倍(仅以出版或发表的小说而论),但却几乎没有能达到那个突破意义的小说。

而唐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所对应的就是“高峰”阶段(这里主要说的是近体诗),之后的诗歌作品数量虽多,却并未超出唐诗的路子,也就没有多少价值。而宋词就是突破了这个路子,重新建立了另一个体系,所以才可以与唐诗并称。

这也就是我之前说过几次的那句话,艺术的本质不是题材和内容,而是人对于世界的感知形式。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第一个把女人比喻成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这么说的人是蠢材”。话还是一样的话,为什么仅仅是说的先后顺序不同,评价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这就是因为,第一个这么说的人,找到了夸女人的新方式,而后面的人就是纯粹的模仿。

当然,类似的逻辑,用在通俗小说领域也成立。比如,网文里某个题材大火,除了一两本神作,迅速就会有无数人跟风,后续作品的数量可能是之前这个分类下所有作品加起来总数的几十倍,但是后面的作品也往往只能是跟风,极少再能出现新的神作。尽管这是一种纯粹基于商业逻辑的行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一种文学题材是如何走向泛滥和僵化的。

在这个意义上,先不要说宋诗的整体成就不如唐诗,即便它能与唐诗相当,其实在文学史的脉络上也不具备什么意义。因为这种成就是在唐诗开出的路子上走出来的,而不是自己走的路,相当于别人建了一条路,你拿自己走这条路的速度比别人快来证明自己厉害,这当然是不能作数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