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早于大学扩招。当年改革的目标有一条今天仍然在,就是国际化?

【本文来自《扩招到底有错没?》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大学扩招和蓝领白领完全是两个类型的问题,决策的时间也不同。基本现实都搞不清楚,空谈什么用都没有。

--------------------------------------------------------------------

高等教育改革早于大学扩招。当年改革的目标有一条今天仍然在,就是国际化。其内涵实质就是学欧美,最主要是学美国。。。当年的理由也不言自明,美国是最强的那个国家。。。在当年的背景下,任何辩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

很多东西不了解历史背景,抛开事实是根本说清不楚问题的。美国70年代末经济上推出新自由主义,80年代开始就在搞转型,经济转型,教育也在转型。当年也是一轮持续的加息(一度达到13%的联邦利率),将留在海外的美元吸回。由此带来外部与內部后果,外部后果就是一大堆国家的债务暴雷,大宗商品暴跌;内部后果就是美国仅存的实体制造垮掉,制造业没法在这么高的利率下生存,失业率走高。基本上“放弃“金融监管,大搞金融创新,配合政府举债,通过推出”星球大战SDI“这样的计划来扶持高技术产业,比如软件,芯片,很多高端的制造能力,研究设备的公司,这个时期的软件和芯片这类企业此前已经经历了几轮洗牌,在长达10年的时间之内获得极其稳定的政府订单,每年约300亿美元的支持. 同时金融创新需要大量的题材做支撑,高技术与高资本的结构就是这个时期真正逐步成型的。到90年代,美国一统天下,教育也完成了适应这类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个时期普通的制造业基本转移出去,而比较一般的蓝领工作岗位的工人培训并不在一般大学里。中国80~90年代学美国教育抄得就是这样的教育,但是存在先天不足,首先是教育资源不足,其次是与本国产业结构不匹配。。。出现学无所用,只能国外就业是必然的结果。

--------------------------------------------------------------------

大学扩招是99年推出的,是应对97~98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扩招数量是按照每年的应届学生与GDP增速核算的结果。制造业为主的时期GDP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贡献200多万个就业岗位。当年各地喊的"7上8下"指的就是如果GDP增速低于7%, 每年就会少创造约200万左右的岗位(假定入职的人不挑岗位),而高于8%会有通胀压力。随者产业结构调整,这个数值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这些年大学扩招的基本逻辑。。。

全部专栏